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校的“教育良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05:04 浙江日报

  成长有很多条道路

  记者:一位名叫王祥的高考考生,前两年分别以2分和3分之差与北大失之交臂。他说,如果这次考不上北大,将进行第三次复读。请问应如何看待这种名校情结?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对于名校的向往,我是很理解的。但全国今年有将近九百万

的考生,而北大、清华加起来才录取7000多人。实际上,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是很多的,我的研究生很多就不是毕业于名校的,他们通过努力,成为了非常优秀的人才。两院院士中有很大一批精英,有的连大学都没有上过。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我们希望全国能有一大批名校,那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才算获得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地位。所有的考生都应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学校和专业去求学。如果不上大学,同样可以成才。

  大学文化应更深湛

  记者:现在社会上流行什么,大学的BBS上就会流行什么,比如超女、芙蓉姐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泛网络时代和泛娱乐时代,大学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该怎样体现?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列宁说过,“青年是社会的晴雨表”,这就说明社会对年轻人的影响。大学的BBS上经常很敏感地反映一些社会思潮,这是正常的。

  事实上,对于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浮躁情绪,大学的反对声是很大的。大学会更加注意向上的、长远的、全局的东西。

  秦绍德:网上有吹捧“超女”的大学生,也有反对盲目追星的大学生,这就是多样化。当然,我们希望大学对于文化的研究能更深湛、更前沿,对整个社会的反应能更加冷静些。

  要出大师不能急功近利

  记者:“标杆式”的大师,现在好像很少了。这会不会对大学精神造成不良影响?

  许智宏:现在一讲到大师,很多是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老师。北大的陈平原教授作报告时说,文科的学生更容易写自己的老师,而理科的学生不太会写。实际上,很多理科教授也是很吸引人的。

  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大师,大部分都学贯中西。而我们学生现在的知识结构,总体上分得太细。如果这方面我们不能打开的话,很难有大师出现。

  秦绍德:现在,更多的人受到了高等教育,为什么大师反而不容易出了呢?有许多因素。

  培养大师应从基础做起,如果应试教育不改变,青少年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不到呵护和培养,将来更不容易出大师。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受到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的要求,制度设计和机制方面都比较浮躁,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

  记者:现在的大学教育有职业化的倾向,与此同时很多学生报考时也追逐热门专业。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精神该怎么体现?

  陈希: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转型。我们的一些认识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进入大众化教育后非常重要的特点。但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责任和社会分工。比如高尔夫专业、彩票专业,我想复旦、北大、清华不会设。人才有基础型的,有应用型的,应用在什么领域,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理解。

  许智宏:所谓的热门专业,有时是一种误导。现在办MBA的学校很多,但有一部分大学的质量根本不可取。现在的学生似乎很容易受到误导。到了大学后,才发现选择的未必就是喜欢的。所以,大学要提供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充分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将来。

  秦绍德:严格地讲,进大学读书就是为今后的一生准备条件,大学应该更加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

  现在家长在孩子选择大学和未来的职业时管得太紧,扼杀了青少年对于自然界、社会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哪个职业好,大家都一窝蜂考那个专业,然后大学一窝蜂地办那些专业。这是非常有害的。 (据《解放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