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新区努力把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05:0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发展区,高新区是成都市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去年城市化率达到91.1%,列全市第一。但是在产业快速聚集的同时,高新区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扑面而来”。该区成为失地农民最多、就业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面对今、明两年上万人的就业问题,高新区“以规划为龙头、产业为支撑、项目为载体、社保为依托、服务为保障”,

“细分层次,拓宽渠道,部门联动,整体统筹”,摸索出一套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办法。

  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高新在行动》专栏,深入宣传高新区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上的方式方法。

  由于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的加快,高新区的失业人员中集中居住区失地农民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据统计,已经转非劳动力与即将转非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的50%以上。有了舒适的居住环境,人们“安居”了,但是怎样才能“乐业”呢?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成为高新区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区就业工作的特点,高新区结合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促进集中居住区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要求,从统筹城乡就业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高度出发,紧扣产业发展,落实七项制度,使集中居住区失地农民就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一直提倡取得“失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政府解决失地家民就业”三赢局面的石羊街道办事处,成为高新区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典范。目前,庆安、新北等5个已建成集中居住区均实现了充分就业。

  规划与就业方案 同步拟定

  ■劳动就业部门全程参与转非居民社区规划论证。高新区在制订转非居民社区规划的同时就拟订失地农民就业配套方案,按照安置人口0.08—0.15的比例设立就业服务及培训场所等配套设施;对于已经建成的转非居民社区但是没有就业服务或培训场所的必须进行增设。

  ■居住区选点时,充分考虑居民就业渠道和就业环境。根据这一计划安排,现在,高新区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区附近商业发达、人气兴旺;一些居住区附近专设有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还有一部分居住区紧临大学校园,便于通过提供配套服务解决就业。

  ■探索转非居民社区配套经营用房的创新管理。高新区于今年出台了《鼓励转非小区配套经营场所用于促进充分就业的暂行办法》,规定由财政出资修建转非小区配套农贸市场,并由街道办事处统一经营管理,用于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此外,转非小区内不低于20%的配套经营用房优惠出租给失地农民。

  多种手段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

  一是提高培训实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基层群众、社区、街道干部广泛参与比选的方法,择优确定了13家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开设了近30个实用技术性工种,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均可享受免费培训;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合理搭配,重视培训课程的实用性;注重学员就业观念的转变,重视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指导,开展“再就业之星”评比表彰活动,实行“就业及创业人员典型讲课”培训模式;参加再就业培训的失地农民,在培训期间,按每人每天6元的标准发放学习补助。在石羊街道庆安社区等地设立了制鞋、宝石加工、电子元器件装配、烹饪等多个实用操作培训教室。

  二是开展就业专项活动。高新区充分利用集中居住区规模大、场地开阔等优势,结合专项活动的举办,开展集中居住区就业服务。

  仅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就业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合先后开展了“就业社保新春援助大行动”、“春风行动”、“向企业家发出就业倡议书”、“出口加工区企业用工信息发布会”、“税收与就业专题活动”、“社区手工业展示会”、“用工统筹协调会”、“首届‘再就业之星’颁奖典礼”等大型就业服务专题活动8项,取得了部门联动、同促共建的良好效果。

  三是狠抓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园时的“项目跟踪式”管理。该区积极加强同辖区企业的联系,制订了《项目用工信息跟踪实施方案》,将项目分为筹建、建设、投产三个阶段,分阶段收集用工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输送劳动力。

  四是加大对公益性岗位的清理力度。以就业援助“962110”为平台,针对“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对区内各单位公益性岗位进行全面清理,要求各单位公益性岗位总量中使用本区劳动力的比例必须达到80%;完善公益性岗位空岗申报制度,要求街道及时组织辖区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培训和用工推荐。目前,公益性岗位已解决2800名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五是大力引入社区手工业。作为高新区多层次开发就业岗位的系列措施之一,各街道、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引进了景泰蓝金属画、十字绣、手工绢花、中国结等手工业项目,由社区负责联系项目、提供担保、组织培训、统一收领货物等免费服务。失业人员既可将材料领回家制作,也可在社区就业基地加工,每月可获得400元—1200元的稳定收入。

  对社区手工业项目进行试点的石羊街道辖区内共有30000多名失地农民,部分人虽然身份转变进入了社区但观念却仍然停留在过去,他们就业存在管得严不去,工资低不去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石羊街道引进了多项社区手工业项目,将社区手工业与社区灵活就业相结合,让就业困难人员能够足不出社区,就能实现劳动就业、家庭增收,并且工作时间灵活不受限制。刚开始引入这个项目的时候仅有64人从事社区手工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推广,截至目前,高新区石羊街道新北、新光、新街、庆安四个社区共计引进社区手工业项目10项,600余名失地农民和失业人员加入到这项工作中,实现了在家就业。

  五大措施提供保障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确保就业工作落到实处,高新区制定出台了五大措施,用制度作为保障。

  措施一:落实目标任务,加强联动机制建设。今年初,高新区制定了《成都高新区2006年促进充分就业专项目标》和《成都高新区2006年就业工作要点》,建立了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定点联系社区就业工作制度。抽调干部,成立了5个街道就业督导组和1个机关就业督导组,深入街道、区级机关开展就业督导工作。“两委”目督办和促就办对各项充分就业指标进行了分解、下达,各部门按照“一帮一”原则,结对进行就业帮扶,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实施一票否决制。按照分解目标,机关各单位应主动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全年应帮扶800人实现就业,基本形成了“人人都是就业主体、个个都是就业环境”“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的就业工作局面。

  措施二:以“鼓励政策”为保障,制定“一揽子就业优惠政策”。高新区近两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比如:在西部地区率先启动了“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出台了就业奖励金政策,无论用人单位是区内还是区外,只要使用高新区的失业人员或失地农民,购买社保,就给予500元/人年的就业奖励;失业人员或失地农民参加再就业培训,培训免费,学习期间还给予6元/人/天的学习补助等。今年还将加大“一揽子鼓励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

  措施三:加强队伍建设。在辖区每个转非居民集中居住区都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并按要求配备劳动保障协管员,“区、街道和社区(村)三级联动”的就业服务体系,一直延伸到了高新区失地农民的家门口。

  措施四:夯实基础工作。以就业实名制工作为突破口,对集中居住区内每个劳动力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实行“一图一表四册”,建立完善“六本账”,做到“六个清”;对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及协管员,全部实行区域网格化管理,辖区划定若干个责任片区,片区责任人承担责任区内“寻岗位、送岗位、送培训、送社保、送政策”的“一寻四送”服务。以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相对较多的高新区石羊街道为例,11467个入住集中居住区失地农民按照楼栋被划分为24个管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劳动就业协管员,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

  措施五:完善服务职能。加大寻岗力度,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建立分层次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制度。对于16岁—30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或一定职业技能的失业人员,将其纳入“青年职业见习培训”计划,使失业人员经过见习培训后,掌握一定的从业技能,提升其职业经验,实现其从农村劳动力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对文化程度不太高、年龄在40岁以下的失地农民,通过订单式培训,输入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就近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问题;对于年龄较大的就业困难人员,采取街道、社区成立劳务组织,统一承揽区内外单位后勤辅助岗位等形式加以解决。

  下一步打算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下一步,他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狠抓落实六大措施,进一步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要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有机构、有队伍、有政策、有载体、有方法”的就业服务体系。

  要加强“实名制”就业考核:充分利用实名制调查结果,对集中居住区就业情况,进行实名制考核,巩固和提高就业率。

  对培训中介实施绩效管理:以前瞻性订单式培训为基础,坚持“先订单、后开班”的原则,把培训后就业率作为考核培训学校的指标。

  要进一步整合灵活就业资源:挖掘第三产业就业岗位,依托各类院校发展后勤服务业;开展“就业志愿者行动”,组织专家队伍对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辅导;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提供工商税务“绿色通道”。

  更深层次地挖掘公益性岗位:以“962110”为平台,统筹管理财政出资的公益性岗位,督促各单位使用失地农民的比例达到并保持在80%以上,全部用于解决“4050”就业困难人员。

  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依法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促进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提升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

  采写 裴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