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贫困教师纳入“希望工程”的洛宁探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06:20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贫困教师纳入“希望工程”的洛宁探索

  

贫困教师纳入“希望工程”的洛宁探索

  

贫困教师纳入“希望工程”的洛宁探索
他们的存在往往维系着一所山村学校的命运,他们的家庭因故赤贫但是仍然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他们遭遇着尴尬又无奈的生存状态。如何让他们像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一样,成为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呢?

  核心提示

  6月中旬,一位海外华人的热心捐助使得一个特殊群体进入公众视野:他们常年在山区坚持教学,但因为家庭的意外陷入生存困境,仅靠每月几百元甚至更低的收入维持全家的生活,这个群体便是山区的贫困教师。

  在山区,一位教师的存在往往维持着一个山村小学的命运,维系着山区教育的明天和孩子们的未来。洛宁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在接到这个捐助后,开始燃起资助山区贫困教师的信心,他们希望借此次捐助酝酿成立山区教师的“希望工程”,将教师中的困难群体像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一样,纳入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

  支撑全家的老师们

  2006年6月26日下午5点,洛宁县罗岭乡罗岭村小学,宁治红辗转在两个教室来回讲课。由于学校的另一位老师请假,三个年级、34个学生的教学任务就全压到宁治红身上。

  从1983年起,宁治红就在山区学校当代课老师,14年后,她幸运的转为公办教师,工资由每月的60元逐步涨至如今的800元,生活基本上风平浪静。

  但家庭的意外改变了宁治红的生活,丈夫常年生病,这几年先后做过四次手术,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给丈夫看病,宁治红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并欠下了外债。2003年,宁家的老房子因常年失修成了危房,她不得不向亲戚们借钱盖了新房子,又添了3万多元的债。

  更为不幸的是,因为常年高强度的工作,宁治红写字的右胳膊时常疼痛不已,现在要经常吃药维持。

  尽管生活艰难,但宁治红并没有因此耽误教学。丈夫去医院做手术,她让老父亲去医院陪护,即使自己去看一次,也是当天回来。她教的学生还在全乡统考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宁治红也在去年获得了乡模范班主任称号。

  这样的例子很多,洛宁县下峪乡中学29岁的杨春山,一直负责教英语。他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父亲年轻时摔伤留下残疾,哥哥、妹妹不幸均患有精神病。1999年家中遭火灾,烧毁了一切,后在亲朋的帮助下勉强盖起了房子却又在去年被山上滑下的土石摧塌。尽管命运不济,但杨春山在工作上还是屡屡获奖,得到大家好评。

  在洛宁陈吴乡乡中,有一位多次荣获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称号的韦小娟,她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2002年回到家乡任教。自2005年10月后,父亲先后患脑梗塞、鼻咽癌等疾病,使家中欠下数万元外债,正在上高中的弟弟多次要求辍学打工,让她痛心不已……

  美籍华人的跨洋资助

  这些贫困教师的遭遇触动了一位华人的心。

  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位名叫赵文玲的美籍华人来到洛宁,探望这些贫困山区的教师。此前,赵文玲通过洛宁希望工程办公室了解了贫困教师的情况,她打算给这里的12名生活困难的老师们一些帮助。

  赵文玲的办法是按月发放资助金。资助标准为:每个教师每月250元,每个学生每月100元,特别贫困的学生每月150元。洛宁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黄政说,目前,赵文玲已按约定寄来了俩月的捐款。

  捐款的赵文玲在美国定居。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文玲在网上看到了一张照片:一个中年妇女背着一个孩子,在给一群山里孩子上课。照片上那个中年女教师的腰虽然被孩子压弯了,但她还是非常认真地在黑板上写着。这张照片对赵文玲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她开始关注“希望工程”,关注内地的贫困教师。

  赵文玲将网上的照片推荐给了女儿。之后,赵文玲母女经常上网浏览各地的“希望工程”网页,但并没有她们要找的山区贫困教师信息。后来她们通过各地希望工程办公室留下的联系电话,一个一个地联系,把自己的意图告诉对方,然后请对方把符合条件的教师名单提供给她们。

  她们的想法和洛宁县希望工程办公室正在开展的工作不谋而合。今年年初,洛宁希望办主任黄政正在制作一个关于贫困教师的网页,希望得到外界的资助,于是他很快把贫困教师的情况传过去。洛宁方面的热情和工作效率打动了赵文玲,她们决定资助洛宁的贫困教师,在选定资助12名贫困教师的同时,又挑选了17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前不久,赵文玲的女儿所在的学校放了暑假,赵文玲的姐姐、姐夫也恰好从美国来到了北京。6月13日,他们一行4人前往洛宁看望资助对象。

  群体辛酸与山区教育困境

  受资助教师的经历和现状,打动了赵文玲一行。在洛宁县西山底乡乡中,他们见到了此次资助的教师高宁波,26岁的高宁波于1999年从洛阳三师毕业后到此任教。

  高宁波的家是矮矮的土墙圈起的一个院子,几间陈旧的土坯房,在满村的青砖红瓦中十分扎眼。

  高宁波的母亲患有顽固性类风湿,双腿不能行走。在低矮的房间内,赵文玲和高母简单交流,出人意料的是,老太太虽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但对生活很乐观,她说:“只要宁波能教好学生,我就打心眼里高兴。生活虽然苦了些,可比过去好多了,今后一天会比一天好。”

  在洛宁,还流传着“一个和26个的故事”。西山底乡王阳后村小学,26个学生分属5个年级,教师则只有刘小宁一个,从1992年起,高中毕业的刘小宁只身一人在这里当代课教师直到现在。10年前,刘小宁的工资每月60元,后涨到80元、100元。去年,村里为了留住她,每月多补贴了50元。

  刘小宁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在一间教室内教5个年级的课程,每天早上7:30开始,晚上7点才能放学。在这个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里,她不能请假,不能生病,即使偶尔实在不能坚持上课,她也要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补回来。

  村里的小学原本破败不堪,2004年,村民集资自己动手建了两间平房当校舍,课桌板凳是城里学校淘汰后捐出来的,用到现在,大都已摇摇欲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刘小宁教的学生中,走出了三个大学生和两个中专生。

  虽然工资很低,但刘小宁是村里孩子的全部期望,曾有外边的学校邀请她过去,村民极力挽留,刘小宁只好留了下来。

  “刘老师一走,这个学校就要散了,公办老师人手不够,这样的待遇很难再招来代课老师”,三里乡教管站负责人说。

  在这个山区乡,至今还有94个代课教师,像刘小宁这样的一个人负责的教学点也大有人在。

  他们打动人心的故事,令人辛酸。洛宁县上戈镇下王村的史东新曾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妻子贾小娟是学校的代课教师。1993年10月的一天晚上,史东新骑着自行车,送已有8个月身孕的贾小娟给学生辅导。由于天黑,两人摔倒了。当夜,贾小娟的肚子一阵一阵地疼,而天亮后史东新又要到县教育局开紧急会议,贾小娟强忍着疼痛说自己没事了,让丈夫赶快去开会。

  第二天晚上,妻子早产了,由于身边没有人,贾小娟被同事发现送往医院时已经晚了,经过抢救,贾小娟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婴儿由于长时间缺氧,出生后造成了先天性脑瘫……

  此后,史东新夫妇为了给儿子看病,先后花费了8万余元,他们的生活从此陷入窘境。由于儿子的病情时刻需要人照顾,无奈,史东新夫妇调回到老家洛宁县上戈镇上王村小学,一边教学,一边种地,艰难地生活着……

  贫困教师们的“希望工程”

  事实上,赵文玲远涉重洋来对洛宁的贫困教师进行救助,一个更为深刻的背景是山区教育正面临“两免一补”后的新困局。

  洛宁县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黄政说,从去年开始,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课本费、学杂费和适当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使洛宁山区孩子上学有了保证。

  “但像洛宁这样的贫困山区,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山区教师收入低,工作辛苦,如果碰上家庭出现意外,就会出现因病返贫的现象,老师也因此背上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洛宁县教育局负责人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像洛宁这样的山区县,危房改造以及建设新校舍是最急需的任务,政府对教育上的投入多是造房子,但实际上,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洛宁是国家级贫困县,每年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拿财政工资的“人头费”。这样,县里能支配的财政收入寥寥无几,除了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外,几乎没有能力增加对教育的额外投入,对贫困教师的补助也就成了奢谈。

  该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因为没有这项经费,只有到逢年过节,才会象征性地到贫困教师家中慰问一下。

  同样,因为资金紧张,无力增加公办教师的名额,代课教师只能无奈继续存在下去。

  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能否纳入希望工程?

  洛宁县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黄政说,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从失学儿童、到后来的中小学贫困生,如今扩大到贫困高中生、大学生,贫困教师这个群体也应纳入视野。因为山区教师的存在往往维持着一个山村小学的生死,他们能否安心工作,对山区教育的明天至关重要。

  正是因为看到了贫困教师更需要救助,洛宁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年初开始收集贫困教师的资料,然后公布在网站上,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捐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远隔重洋的华人赵文玲顺利完成了对贫困教师们的捐助。

  赵文玲说:“我之所以要资助山区贫困教师,是因为我觉得一个好的教师可以使山里的孩子成材,教师承载着更大的希望。”

  而赵文玲的这项捐助也坚定了洛宁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建立贫困教师“希望工程”的决心,他们借此将在更大范围内加大对贫困教师的宣传和呼吁,并建立长期有效的救助机制,将需要救助的山区教师纳入“希望工程”。③43

  □文/图本报记者王珂陈辉

  刘小宁和她的26个学生

  宁治红一个人教两个复式班

  宁治红的丈夫常年生病,生活全靠她一人支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