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植根沃土报春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07:14 红网-湖南日报

  李文峰 周怀立 李拥军 尹晓文 李峰

  株洲,处于湖南的“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和长株潭“金三角”,是著名的江南工业重镇、九州商旅通衢,也是长江流域农业发达地区之一。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前60强。

  正是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担负着为政府理财重要职能的株洲市财政局,以富市裕民为己任,坚持科学协调发展,一直辛勤地耕耘着。在建设公共财政的道路上,他们率先推出以部门预算为主体、专项预算为补充的“一主六翼”综合预算体系,第一个建立统一管理政府行政性资产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机构,第一个实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和量化目标考核,并在全国推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们,以自己出色的业绩,在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和谐财政”的新篇章,也回报着脚下这片土地。2005年,株洲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3.3亿元,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自2001年以来,株洲市财政局连续四年荣获“株洲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获得“株洲市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全市优化经济环境红旗单位”、“全市政绩考核一等单位”等殊荣。

  开源拓流壮支柱

  “株洲振兴必须振兴工业!”中共株洲市委书记肖雅瑜心底里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株洲过去的优势在工业,现在的困难在工业,将来的希望在工业。”

  株洲财政人深刻地领悟到,只有开源拓流,搞活工业,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财政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财源支柱才能不断壮大。

  然而,曾几何时,株洲的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却因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前进的路上步踽蹒跚。在这时的株洲,一个大型企业,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从医院到学校到公安派出所,一应俱全……

  失去了工业财源的强力支撑,株洲市的财政形势不堪设想。

  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市财政局果断派出了由局领导带队的专门工作班子,常驻国企改制办,负责企业改制资产评估确认和产权界定,以及资产处置变现工作,并先后筹措资金19.93亿元,用于支付企业改制成本。至目前止,全市市属55家重点国企改革已基本完成。同时,完成了中央、省属企业社会职能剥离移交接收工作,为企业发展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

  一改制一剥离,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株化”活了,“株冶”旺了,“千金”笑了,株洲财政也有了滚滚不尽的财源。

  为扩大战果,近3年来,株洲财政局又从市财政预算拿出资金2.75亿元,并整合科技三项费用、高新产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以及土地资产等各类资源,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担保、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等社会信用体系,着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为支持株洲国家高新区发展,市财政连续6年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注入,以增强其高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使其GDP连年保持高速增长,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1.73亿元跃至2005年的6.97亿元,年均增长34.28%。

  在今年全市企业服务年活动中,该局专门成立了“企业服务领导小组”,制定服务企业的工作方案,在“株洲财政”网站开设“企业服务”专栏,设立“乱收费”举报电话,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从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到信息交流等服务手段俱全的“政务超市”。

  为给财政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积极整合产业政策,出台各项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赋予非公经济同等国民待遇,并从财政预算中专列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使非公经济大有作为。

  为全面掌握企业经营和纳税情况,他们适时推出了企业纳税备案制度和纳税大户定期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收集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财税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株洲芦淞服饰大市场由一个分散、小规模的市场群发展为辐射十五个省市的“全国十大服饰市场”,南方阀门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年以高于70%的增长速度快速壮大。

  株洲财政人的优质服务,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2005年,全市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2003年的41户增加到68户,纳税总额达17.01亿元,占全市税收的55.57%;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名列全省第二位和第四位,总收入比2002年增长77.6%,三年净增18.9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26.9亿元,增长20%,预计全年可突破5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质量也进一步得到提高,2005年市财政税收占总收入比重达80.43%,在全省名列第四位。

  县域经济在株洲市本是“短腿”,但近3年来株洲市财政局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3年间共安排支农资金9.05亿元,拨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5.32亿元,对种粮农民发放“两补”资金1.16亿元。同时,每年从本级财政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县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园区建设。2005年,全市县区财政收入规模达到26.43亿元,占全市收入总量的64.8%,目前,株洲财政已经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财源、以三产业为新兴财源、以县域经济为基础财源的良性循环的财源支柱。

  群众利益挂心头

  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让绝大多数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株洲财政人最大的心愿。

  “公共需求无小事。财政是庶政之母,许多老百姓对政府形象的认识,就看财政这个窗口。”株洲市市长颜石生一直叮嘱株洲财政人:“要集中财力办大事,千方百计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急迫的切身利益问题。”

  社会保障是株洲财政一个不可回避的大难题,而全市11万离退休职工、10万低保对象和2万名农村特困人员的吃饭问题,更显出这个难题的份量。为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市财政无论资金多么紧张,也要优先保证社保经费的到位。近3年来,他们通过加大社保资金征缴网络建设,安排资金25.85亿元,使20余万社保对象按时足额领到了“养命钱”。此外,株洲财政近三年安排1200万元支持社区保障平台建设,每年安排经费1000万元为社区服务提供财力保障,此举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就医难”是困扰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个对城市居民都不轻松的话题,在广大农村就更不用说了。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结合点?2005年,醴陵市在全省首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当年通过各级财政补助投入资金1067万元,使82万农民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大病医疗保险。今年,这项改革又推广到革命老区茶陵、炎陵两县。到目前止,全市已有125万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工作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为解决原部分城区和广大农民工子弟的“就学难”问题。2003年以来,株洲财政局建议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株洲市城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的调整工作,并由财政投入资金1.3亿元,集中对城区21所学校进行扩建改造,新增学位7000多个。2005年,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966万元,使8.2万名农村贫困学生顺利上学。

  为推进城市建设上台阶,株洲市财政局积极支持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各方资金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近3年来,市财政投入资金5.49亿元,并通过建立城建专用资金和偿债资金,有效启动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投入达46.7亿元,既确保了快速环道、株洲大道、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又支持了城区小街小巷和居民生活设施建设。仅仅4年时间,株洲城区湘江河上就建起了3座新桥,连接市区各个通道,全长32公里的快速环道也即将通车。

  “阳光”之下理国财

  在建设公共财政的道路上,株洲财政人总是勇敢地担当起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预算改革———向人民“交账”。预算管理改革之前,对于预算方案,普通老百姓不知道,连人大代表也不是很清楚。株洲市财政局通过制定《株洲市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预算编制相关制度,从2004年开始,将全部预算草案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广泛接受监督,使预算编制过程更加规范、统一、透明。2006年,该局又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部门预算为核心、以政府基金预算、社保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投资预算、政府债务预算和企业国有资产经营预算6个专项资金预算为补充的综合预算体系,并通过组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处和非税收入管理处,将本级政府所有资金和资产的运行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范畴,使部门单位苦乐不均的局面彻底扭转。株洲市人大代表们高度评价了市财政局进行自我革命、建设“阳光财政、法制财政”的成功实践,认为这体现了他们为民理财的崇高使命感。

  国库支付———让部门“省心”。在推进预算编制规范、透明的基础上,株洲市财政局“趁热打铁”,于2004年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工作,通过财库行联网,2005年有30个单位按零余额管理要求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2006年又将这一模式在全市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和县区全面推开,株洲市财政局据此向市直各部门承诺,只要是预算安排的资金,财政部门保证按正常进度在规定时间内拨付到位,从而从根本上打消了各单位以前存在的预算经费迟拨、少拨的顾虑,自己的钱不用再操心了,单位与财政部门之间的透明度增强了,关系理顺了,信任度也提高了。

  政府采购——还市场公平。株洲市政府采购工作起步较早,当许多地方还在为“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关系难以理顺而犯愁的时候,他们已经“快人一拍”向规范管理迈出了一步。2002年,针对零星采购给供应商和采购人带来的不便,率先在湖南省实行了政府采购集中招标、协议供货制度,此举不仅节约了采购成本,而且大大方便了供需双方。为切实履行监管职责,200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对所有政府采购定点单位实行“量化考核、末位淘汰”制度,有效规范了采购市场的正常秩序,还市场以公平,并节约了大量资金。2005年6月6日,《中国政府采购报》推介了株洲“量化考核第一例”的成功作法。

  体制调整——促上下同心。2003年前,株洲市市、区两级实行的是“划分收支、核定基数、递增上解”的财政体制,收入主要按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这种体制运行中,区级缺少增收理财积极性,企业隶属关系难以明晰,区与区、区与市甚至与省、中央企业“互挖墙角”,造成混库、挖库。为改变这种状况,株洲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工商税收市区两级分享的财政体制,真正做到征收按属地原则,收入按比例分享,规范征管秩序,理顺了分配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区级财政生财、聚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互利双赢。

  文化立局树新帜

  “一起身、二让座、三泡茶、四办事、五送客”,这些服务“规矩”,让来访者心情舒畅,如沐春风。

  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工作督办制、征求意见函,这些工作“规章”,把辛苦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了群众。

  在近几年的行风评议中,株洲市财政局的满意率一直在98%以上,在全市市直机关排名中稳居前列。在2005年全市的政绩考核中,该局的综合排名为一等。

  这一份份精彩的答卷,都出自株洲财政人独树一帜的“文化立局”理念。

  走进株洲市财政局一楼大厅,“好学、敬业、诚信、宽容”八个大字,直扑眼帘,这8个字浓缩了株洲财政机关的文化内涵。

  “用机关文化把财政队伍的形象支撑起来,把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这是局长杨宋虎上任后的理想和追求。局党组提出,要紧紧围绕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参谋型、创新型”机关,积极探索机关文化建设之路,让具有时代气息的,健康向上的、共同认同的机关精神,工作理念,服务宗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机关文化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渗透、根植于财政工作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为此,株洲市财政局专门制定了《机关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编印了《财政机关文化手册》,“立党为公,理财为民”的价值理念、“文明优质,公众为先”的服务理念、“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责任理念,灌输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思想深处。

  文化的力量,如无形之手,使株洲财政人的精神为之一新,一支“懂经济、会管理、能调研、会思考,有能力、会解题”的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也迅速成长起来。

  在这里,“学习”成了一个热门词。2003年以来,局机关共举办各类培训班、专题讲座近32期,选送财政干部参加省财政厅和市委党校的各类培训102人次,输送100多名工作骨干到湖南大学“充电”,还与湖南工业大学联合开办了一个经济管理本科学历班。目前,全局有90%以上的干部具备大学学历,70%以上的干部取得了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有5名干部正在攻读经济管理类的硕士研究生。围绕“当好参谋,搞好服务”这一主题,近年来该局每年组织的专题调研都在30个以上,并以《财政之声》命名积集出版,供各级领导决策参考。2003年以来,调研成果获省部级评优的12篇、市级30多篇。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过去,每逢岁末年初,各科室的工作要点和工作总结都是写成文字材料,报送局领导。从2001年起,这种惯例开始打破。局党组要求每个科室的负责人,将上一年的工作总结和当年工作思路在全局大会上演讲,限时6分钟。今年,该局又开设了以传递信息、沟通心灵、提升能力为主题的“科长论坛”,要求科长们自行制作PPT,进行一个小时演讲。为增强凝聚力,局党委、团委、工会三家也经常主办诸如“党纪党规和法律法规知识竞答赛”、“十佳歌手大奖赛”、“系统球赛”、“党在我心中”演讲赛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还有一年一度的新春联欢会,活动一个接一个,比赛一个追一个。

  在这里,人人都想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会计局核算站是该局与200多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直接联系的窗口,她们根据创建“四型”机关的总要求,提出了“三个一”和“六个不让”的“换位思考”服务理念。在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过渡的进程中,核算站组织工作人员300多人次分期分批到单位走访调查,提供上门服务,解决具体问题。2002年、2003年该站连续两年被评为“市文明窗口”、2004年被省妇联评为“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在这里,人人都有一根绷紧的“廉政”弦。在许多人的眼中,财政局的干部是“财神爷”,财政工作是“肥差”。该局领导班子把保护干部的“人生安全”,当作对干部最大的关心和爱护。2003年8月12日,局党组就组织全局干部自带干粮到攸县网岭监狱听取劳改人员失去自由后的忏悔之言,从活生生的事例入手,敲响依法、守法的警钟。今年6月初,又把这支队伍组织到长沙监狱。通过加强警示教育,2002年以来,该局连续4年被评为“株洲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在这里,人人都怀抱着一颗爱心。从2003年起,该局以“联系一个贫困乡、资助一名贫困生、联系一个贫困户”为主题,分期分批把机关157名年轻干部放到全市最贫困的乡镇去体验生活,接受教育。近3年来,局机关党员干部个人为残疾人事业、教育事业、双联单位等捐款30多万元。2004年8月,在该局支持下,炎陵县东风乡一个日供水150吨的自来水系统建成,解决了当地干部、学生和村民近2000人20多年的饮水难题,当地村民在新建水池边立下一座“饮水思源,永世不忘”的丰碑。

  无论岁月多少变迁,任凭风雨如何侵蚀,株洲财政人以关注国计民生、服务社会大众为荣的公仆情怀将始终如一,他们奉献给全市人民的永远是爱心、诚心和公心,奏响的是一曲坚持科学协调发展的和谐财政的动人乐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