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火红党旗映麻山——记望谟县麻山乡前锋村党支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08:03 贵州日报

  云贵高原腹地的麻山、瑶山,是我省最贫困的石山区、深山区,也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黔西南州望谟县麻山乡前锋村,便是这个区域内一个苗族群众聚居的村子。199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人均占有粮食不到250公斤,生活极度贫困。2000年以后,村党支部抢抓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叫响“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麻山精神,理清“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教育”的“四基”扶贫攻坚工作思路,带领全村人民“石缝中间求生存,贫瘠地上

创奇迹”,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05年,前锋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7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70公斤,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超过了全州平均水平。

  夯实基层组织彰显支部活力

  贫困总是与愚昧相伴。大山的阻隔使前锋人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状态,发展无路子,致富无点子,长期吃粮靠救济,养成了懒散的习惯。2000年,按照省委“五个好”要求,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汤佳吉、许德林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并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新班子上任后,组织群众开展思想大讨论,引导群众树立宁可苦干,不可苦熬,变“躺着吃”为“站着干”的观念。他们积极谋出路、思发展,制定了“山、水、林、田、路、电、沼、种、养”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规划。村党支部为加强自身建设,制定完善了18项工作制度,在全县率先实行党员承诺制和帮扶制。2000年以来,支部发展党员16名,使党员总数达到现在的26名。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树形象,抓整改,搞承诺,为群众办了大量实事好事。孤儿周小二,五六岁时父母先后病逝,是村里父老乡亲你家一碗饭我家一瓢粥把他养大的,村党支部一班人将他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教他种地,帮他修房,助他娶妻生子,有了一个安定的家。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梁三妹生活不能自理,村党支部一班人轮流帮老人挑水砍柴、碾米做饭、梳头洗衣,还组织群众给她盖新房,直到为老人送终。村支书汤佳吉卫校毕业后回村办起卫生室,不管群众有钱无钱,他都先为患者看病,每年要为村民垫出药费数千元。正是党员们事事带头,样样争先,使村党支部在群众中有了较高威望,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

  强化基础设施改变生存环境

  在环境恶劣的地方如何迈开扶贫攻坚的第一步,是党支部必须思考的问题。前锋村的土地全在石旮旯里,能有半亩成片保水保肥稳产耕地成了村民最大的渴望。他们争取各方资金,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大搞坡改梯、小水窖、沼气池,修路拉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班子成员带头,组织群众改土造地,炸石铺路。全村每年投工投劳5000多个,5年来修通、硬化进村公路1.82公里,组组通路1.28公里,水泥硬化进户路7公里,实现了镶边公路进村,水泥路到户;完成高质量坡改梯378亩;修建灌溉水池30口、人饮水窖56个,解决了饮水困难,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农户通电率达100%;建沼气池72口,68户村民用上了沼气,有效保护了生态;为芭蕉、梅家湾、麻坨湾3个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58户苗族同胞实施易地搬迁,修建移民新村,为40户农户房屋实施就地改造,使村里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发展基础产业拓宽增收之路

  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发展的信心。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用钱和吃粮,还必须靠产业来支撑。村党支部为解决这个问题,将坡度大的土山退耕还林还草,石山封山育林,发展牛羊养殖,解决用钱难的问题。在坡改梯配小水窖地段,推广玉米肥球育苗移栽,以良种良法解决吃饭问题。

  村支部为推动牛改羊改,引进西门达尔、波尔山羊等优质种畜,搞人工输配要求党员率先对自家的牛羊进行品改。2001年初,党员汤佳敏家配的一头西门达尔杂交牛,不足5个月就卖了950元。群众看到了实惠,受到了启发,从而全面推开了品改。为消除农户发展黑山羊愁销路的顾虑,村委会主任许德林先用自己的钱付给农户,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走南闯北找市场,负责全村山羊的销售。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员彭国华为了帮助困难群众找到增收致富路子,将自己的5只母羊无偿借给4户困难户饲养,借腹产羔,农户有了小羊后再归还母羊。目前,前锋村牛存栏200余头,出栏80余头;羊存栏1000余只,出栏1500余只,麻山羊已在市场上形成品牌,农民新增收入的80%来自养殖业。

  为推广玉米肥球育苗定向移栽技术,村支部率党员把上级扶持的生产资料送到田间地头,亲自示范。他们用两块相邻的地,一个搞杂交玉米肥球育苗移栽,一个采用传统种植,结果实验地亩产450多公斤,一块地还是保持在原来150公斤的水平。第二年,玉米肥球育苗移栽即在村里全面铺开。

  村支部一班人为推动全村退耕还林,以家产向群众作抵押,承诺若国家的政策不兑现,就以自家的牛羊赔偿群众损失,并且带头植树造林,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5年来,全村实施封山育林4448亩,退耕还林850亩,新建人工草场、半人工草场千余亩。村支部还带领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已种优质花椒和金银花1000亩。昔日的乱石旮旯,已被片片新绿所覆盖。

  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扶贫攻坚的基础性和根本性措施。2000年前,前锋村238个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9人,文盲、半文盲率高达63%,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0%左右。要想彻底翻身,必须让村民有文化。村党支部把发展基础教育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经多方寻求支持,新建了村小学,并争取教育部门派来了师范毕业的公办教师,解决了全村及周边村子孩子就近入学的困难,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扫除青壮年文盲,村支部开办农民夜校,让成年人一边学文化知识,一边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每月都要举办种养业方面的技术培训一至二次。同时,运用远程教育使农民接受培训和获取知识。据教育部门的初步验收,2005年该村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比县安排的时间提前了1年。作者:赵克难 周亚明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