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保护文化遗产切忌破坏式“打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14:25 浙江在线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最新版《行动指南》中,遗存运河和作为“世遗”新种类被列入申报名录中。这给“活着的历史”京杭大运河申遗带来了机遇。日前,全国政协组织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对京、津、苏、浙等省市进行了考察。在考察中,最令专家头疼的是沿线省市太热衷于“打造”大运河。比如“打造最大的河道”、“打造最先进的码头”……专家称:打造打造,一打一造,什么历史文物都给破坏了。大运河要想申遗,就要拒绝破坏式“打造”。

  其实,京杭大运河不仅在申遗成功前要拒绝破坏“打造”,一旦申遗成功后,更要拒绝破坏式“打造”。从现实情况看,后者更值得警惕。如今一个典型现象便是:千辛万苦申遗,然后乐呵呵地糟蹋——过度开发利用。在一些人头脑中,文化遗产不过是谋利工具,所以一提申遗,马上就会想到“摇钱树”。申遗成功,破坏式“打造”便接踵而至。比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没几年,各种旅游设施就泛滥成灾,直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给予警告,张家界才不得不搞大整改。据说,有34万平方米建筑物要被拆掉,成本至少要3.45亿元。

  又有消息说,辽宁“一宫三陵”(清沈阳故宫和清昭陵、清福陵、清永陵)及五女山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当地立即行动起来“打造”旅游业了。不同线路的“世界文化遗产游”纷纷出笼,一波“世遗游”热潮迅速掀起。照这个趋势,可以想见,饭馆酒店将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各种旅游设施将无节制地上马,最后是文化遗产遭受重创。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据报道,目前全国至少还有近百个项目已宣布要申报世界遗产。问题是,不少地方好像到现在也没明白,“世遗”主要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而不是产业性、行业性旅游资源。于是,有些“世遗”所在地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盲目开发利用,热衷于破坏式“打造”,直到把文化遗产搞得面目全非。

  按国务院有关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10日,为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新闻办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首个“文化遗产日”主题,即“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但各种破坏式“打造”却告诉我们,不少人关注文化遗产,还仅仅停留在观光、游览层面,而不是“守护精神家园”。

  文化遗产见证着社会文明,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魂魄之所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要杜绝破坏式“打造”,保护好文化遗产,首先应把认识上升到这个层面。

  杜绝破坏式“打造”,在规划中就要充分考虑“不能建什么”。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在建筑规划中不能只考虑“建什么”,还应考虑到哪些东西不能建。按《文物保护法》,对文化遗产我们只能“合理利用”。即“利用”必须以保证历史文化遗产不受损坏为前提,“利用”要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就需要首先规划好“不能建什么”。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并不缺少法规。但执法“一团和气”,往往使相关法规形同虚设。杜绝破坏式“打造”,不让文化遗产被糟蹋,最需要严格执法:对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被破坏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作者: 刘根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