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何宠爱动物 忽视难民(讨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00:22 环球时报

  前几天,一只小熊在德国被击毙,和世界杯一样受到全球关注。各国媒体争相报道,指责凶手残忍。国人角度则不同,比如舒文先生《善待动物,更须关注非洲难民》一文(见本报7月4日11版)。

  其实,在这些质问的背后,涉及当代人面对的许多伦理困惑: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上,孰轻孰重?在艾滋病和饥饿对非洲儿童构成致命威胁时,西方人如此关注一只

流浪小熊的命运,是否道德?在当代较发达地区的较富裕人群中,养宠物成风,面对当今之世的许多极贫困乃至饥饿的人群,这是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人类历史上,“人为万物之灵”是很长时期的主导思潮,“禽兽”之说几乎是个骂人的话。在远古时代,人与动物之间有着明显的生存竞争、资源竞争的关系。在渔猎社会,动物更成为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然而,人具有智力和组织上的优势,在人与动物的竞争中有明显的压倒优势,野生动物渐渐稀缺。当野生动物变得稀缺乃至濒于灭亡时,人类便意识到对其保护的问题,正如一些弱势文化濒于灭亡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它们的保护问题。“物以稀为贵”,这是生物圈的规律,不仅是物质市场现象,也是社会心理现象。

  近年来,在世界上,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动物保护主义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以至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这就是射杀小熊受到普遍谴责的社会背景。动物保护思想应是环保主义的一个分支。在比较极端的环保主义中,人不再是“万物之灵”,反而是“宇宙之癌”,是破坏自然的万恶之源。正是这样一种理念导致了动物与人的一种“平权”意识,由于野生动物的稀缺和弱势地位,其受关注的程度往往超过了人。

  现代人对动物的关心也有社会心理上的原因。现代社会中人们养宠物成风,究其原因,恐怕有这样几条,现代城市生活和自然较为隔绝,饲养宠物,能让人产生一种回到“自然”的感觉,能唤起渔猎生活、农牧生活的古老记忆。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际关系淡薄,人们更通过饲养宠物寻找一种寄托与放松。有中国作家称:和人接触越多,越觉得狗好。动物相对人而言,不那么复杂,人在和动物的相处中,控制能力比较强,无须戒心,关系比较单纯。相比之下,非洲难民遥不可及,人们对其帮助,实属非不为,乃不能也。

  不过,人类与动物的伦理常是理不清的难题,比如,如果人与动物“平权”,人类应该集体吃素才是,现实上却几乎做不到。如果动物与动物“平权”,小熊吃羊吃兔又该如何发落?小熊吃羊绝对出于本能,是该“无心作恶,虽恶不罚”,还是违法必究?笔者想起10多年前在英国学习时,一位中国朋友请其英国导师吃饭,她吃了肉,说:“对不起,我实在太爱吃肉了”。▲(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黄 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