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03:16 大江网-江西日报

  

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新农村建设给农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新面貌。本报记者杨继红摄

  歌里唱道:“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新余市渝水区38万农民兄弟,急切地盼望着不再重复“面朝黄土背朝天”、“人畜共处一屋檐”的故事,期待着登上新农村建设这艘崭新的“客船”。渝水区委、区政府顺应时代大潮,动员、引导农民投身于美丽家园的建设,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给记者留下了印象。

  有多少米做多少饭

  迎嘉新村是一个年轻美丽的村庄: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一畦畦平整的草坪,简直和城市的高级住宅群毫无二致。而欧里镇昌坊村则又是一番景象:水泥路环村而过,按照三横五纵的道路格局,新房和老房错落有致,路面和沟渠全部硬化。这里一棵老樟树,那里几丛月季,房前屋后不时蹒跚着几只老母鸡,使得这个村子更有传统意义上农村的味道。

  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区委书记胡高平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不能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他介绍说,迎嘉村因为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需要,征用了村里的地。区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引导农民高起点、高标准建新村,水、电、房型、绿化等都统一规划,建成了一个示范村。区里还有不少这样的村。比如姚圩镇,全镇才3万人,就有1.33万人在沿海一带打工,农民手里有钱,有了钱就想建房,与其让他们东一幢、西一栋地建,不如划出一块地,让他们集中连片地建。新宋新村,就是由在外打工赚了钱回来想建房的农民建起来的。整个村子没有牛奔猪跑,不见垃圾粪便。每栋楼房的前后都带有草坪。记者走进宋细保家,只见他花20多万建起的楼房,有四层,470多平方米,客厅和厨房的装修令人咋舌。

  而昌坊村则不一样,在地少户数多的情况下,区里要求他们立足实情,把工作重心放在村容村貌的整治和人畜分离上。村里设有8个人的基建队,常年负责修路挖沟拆违章建筑等,还有4个保洁员,每人月工资650元。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为了拓宽道路,要拆掉一栋房子,村里就花上8万元,为该户主另选基地建起新房。

  渝水区在建文明村上的原则是“实用主义”,具体来说有三点:建设不举债,种树不种草,修路不装灯。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有红说,种树不种草,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迎嘉新村是一个全新的村,又在城市边上,就可以种草,而昌坊村,在边远山乡,草本来就多,没必要去搞风景花草,我们就要求他们多种树。修路不架灯,是说在农村,必要的路灯还是要的,但那些景观灯、常明灯、应付检查参观的灯,我们一律不搞。

  关键是农民手里要有钱

  早上,水北镇泉塘村村民桂欠军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立刻流了出来。刷完牙、洗完脸,桂欠军笑笑说:看看,我们用水和城里人一样卫生了吧!

  人畜共水、喝不上洁净水,是农村的一个老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区委、区政府动员村民,投入财力,大力实施自来水工程。目前,全区70%的农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傍晚,从田里回到屋里的良山镇上界头村村民敖永平,把饭锅放到沼气炉上,一点火,蓝色的火苗欢快地燃烧着。敖永平笑笑:我们用火和城里人一样方便了吧?上界头村有41户人家,建有沼气池41个,沼气普及率100%。

  渝水区现在共有1万多户农户用上沼气,今年还将增加2000户,并且决定每年以2000户的数字增加,不出几年,全区13万农户就将全部用上廉价、干净、安全的沼气。

  路边不时走过扛着或拖着小型农机的人。稻田正在转黄,早稻收割期就要到了。张有红说,农民们正在把农机搬运到田头去,今年割禾可要轻松多了!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是该区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点。区里抓住农机的推广应用不放,机耕已占农作物面积的70%,机收已占50%以上,个别地方达到了90%。

  胡高平说,建设新农村,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善农民生产方式。也就是说要减轻劳动强度,减轻生活负担,增加日常收入。有些事,不像建一座新村、修一条新路那样引人注目,但如果办好了这些事,对农民兄弟真可谓惠莫大焉。

  观巢镇湖陂村的葡萄园成了渝水的一大景观。站在木头搭起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5000亩葡萄园郁郁葱葱。在葡萄架下走过,一挂挂绿的、青的、紫的葡萄煞是可爱。湖陂村已有90%的农户种植葡萄,村里人均从葡萄种植获利近4500元。

  姚圩镇七里山的蜜橘园自成一家风光。几年前,这里是荒山一片。区政府花上百余万元修好了山上纵横的水泥路,农民们便自发地上山承包,将荒山改造成万亩果园,种植新余蜜橘。记者看到,鹌鹑蛋大小的果子已挂满橘树。

  鹄山大蒜、南安肉牛、龙珠米业……全区8大特色种养基地,去年为农民带来产值20个亿以上。区里决定,在新农村建设中,力争建成30个生态养殖基地。

  有钱好办事,有钱办大事。农民手中有了钱,才能做到“食有鱼,出有车”,如果别无长物,一切都无从谈起。农民们告诉记者,抓农民增收,算是抓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渝水走在建设新农村的正道上。

  新瓶子不能装老酒

  在七里山蜜橘园里,几个头戴草帽的人,正弯着腰向身旁的农民指点着什么。这是当地的“土专家”们,在对蜜橘种植户传授护理知识。知情人说,这些“土专家”,是刚从区里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出来的,属“现炒现卖”。在渝水,许多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这得益于区里开展的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和务工职业培训。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你要建几排新房、修几条大路,做几个广场,这都是不难做到的,而提高农民素质,则非一日之功可为。如果现在的农民还仅仅只是能刨刨土圪垯,靠天吃饭,如果住在新房里却随地吐痰,走在宽阔的大街上却满嘴脏话,碰到不顺心的事就拳脚相向,那将是一种失败。

  新瓶子不能装老酒,新农村呼唤新农民。渝水区的口号是:要建新村,更要塑新人,要大抓农民素质的提高。

  外地的14名优秀英语老师,通过公开招聘来到了渝水。区里提出普及高中(包括职业高中)教育的战略任务。他们不仅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去年一年农村教育硬件投入就达1000多万元,更从增强老师素质着手,提高办学质量。为此,区里决定:向全省公开招聘优秀教师39名。在全省招聘教师,这恐怕在县级中学为数不多。

  湖陂村170名“土专家”,活跃在葡萄园里。这些本村的农民,参加了葡萄协会举办的专业技术讲座,有了一技之长,大大推动了村里的葡萄种植。区里出资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一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从今年起,将进一步健全培训长效机制,每年利用各种形式培训农民5万人次。

  罗坊镇两个村的村民握手言和了。因山林权属纠纷,他们一度剑拔弩张。区里马上派出相关人员进驻这两个村,挨家挨户进行法制宣传,讲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两个村子由山雨欲来变得风平浪静了。城南办事处农民今年因土地问题发生纠纷。当晚,区里就组织干部分成几个组,带着印好的两千多份传单上村去解答问题。两个地方的矛盾解决了,但区里的工作没完。他们用这两个案例在山乡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新农村的标志之一,就是农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区委、区政府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渝水区没有贪大求洋,去追求建设所谓的“别墅村”、“展览村”,而是既脚踏实地,又着眼长远;既注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注重引领农民致富;既注重村容村貌的整治,更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不急功近利,不搞花架子,认认真真从基础做起,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渝水山乡一定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

  本报记者卓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