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激情点燃一代心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06: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激情点燃一代心灵
激情点燃一代心灵
梁启超故居。
激情点燃一代心灵
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撰文 金叶摄影 倪黎祥

  魅力四射梁启超

  政海的浮浮沉沉,总是容易让人迷惑。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政治上的是非暂且不表,拂去那些乱人双眼和头脑的纷纷扰扰,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更加迷人的形象:一位用自己的激情点亮了一代中国人心灵的思想家,一位书写下百科全书式的1400万言的《饮冰室合集》的博学者,一位培育出三位院士的伟大父亲、一位宽容、平和、睿智而又真性情的“大写的人”。

  影响一代革命者

  洪柏昭是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或许是因为跟梁启超一样都是广东新会人,也或许是因为出身于中文系,对文字会格外敏感的缘故,洪柏昭对梁启超的研究已关注多年,他不吝以任何溢美之词加诸于这位伟大的人物身上。

  “他实在是一个魅力四射的人。”

  洪柏昭说,虽然在梁启超的名字前面,可以被冠以很多的身份:政治活动家、文学家、史学家,甚至是教育家,但是他觉得,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应该是——思想家。“他是一个思想启蒙者。梁启超的文字激情澎湃,阅读的人很难不为之动容,他的思想、他的热情感染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年轻人。”

  胡适曾经说:“在那个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人不受他的震荡感动的。”梁启超在《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著名的文章中,不断地描绘着一个又一个的强国之梦。正是这些强国之梦,激励了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所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年少的周恩来,曾经在1918年1月23日自己的日记里这样记载:“晚读《饮冰室文集》,重有感……又拿起梁任公的文集来看,念道‘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如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辽阔立多时’几句诗,我的眼泪快下来。忽然又想到任公做这诗的时候,不过二十七八岁,我如今已痴长十九岁,一事无成,真正是有愧前辈了”。

  梁启超作为周恩来青少年时期“久敬仰之人”,1917年1月31日,受南开校长张伯苓邀请,到学校演讲。演讲中说“青年今日之责任,其重大百倍于他人,而又只此一策,足以兴国”,“希望诸君处现今之地位,先定一决心焉……”梁启超特别叮嘱学生,要读“古今中外豪杰圣贤传记”,使“一己之人格立”。还强调“坚定意志”,说“苟学校青年能人人磨炼其脑力,坚定之意志,倡为风气,普及全国,则诚国家无疆之福也”。

  即将毕业的周恩来聆听了演讲,并以学生记者的身份作了笔录,又把这份笔录作为作文交老师批改,老师加了批语:“叙述周详,而文笔之汪洋浩瀚,亦足以达任公先生之妙谛。此才岂可以斗量之。”

  梁启超,一个个子不高、却总是目光炯炯、文才飞扬的广东人,他用自己“常带感情”的妙笔,在历史的转折点,以如火的激情,点燃了一代仁人志士的心中的明灯,也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人格魅力无穷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曾经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最终还是恪守住了一份至情至性的灵魂。

  有很多流传坊间的小故事,让我们可以轻易触及到这位伟大人物心灵当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据说,每当有人提起亡友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俯首低回;据说,为了不让另一位亡友唐才常的家属在生活上遭受委屈,他背着“贪污筹款”的黑锅,使出浑身解数予以接济,风雨无阻;据说,当清华研究院中比自己年轻数岁的同事王国维自沉时,梁启超正因手术失败而养疴津门,可是他不顾家人劝阻,赶往北京,协助王家办理善后,不辞劳苦。

  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唯命是从,康有为对他有时很是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有为却为此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民国历史发展潮流,为帝制复辟大造舆论,甚至追随张勋之流,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启超大义灭亲,在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有为对其恨之入骨,大骂“梁贼”。而梁启超身为弟子,一方面秉持“吾爱吾师,但是吾更爱真理”的理念,一方面却在风雨过后依然心系师门,在康有为面前,表现得始终如同一位胸无城府的学生。康有为谢世时,他带头募捐,主持身后,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他似乎一直都有一颗赤子般的心。有后人回忆当年听他讲学的情景:“他眼睛奕奕有神,讲起来有许多手势表情,笑得很爽朗。他引书成段背诵,背不下去的时候,就以手敲前额,当当作响,忽然又接着下去。”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了”。

  而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几乎超出常人理解限度的一件事情,则是梁启超为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洪柏昭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26年初,梁启超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为我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解。

  有人用18世纪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说过的一句话来评价梁启超:“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比一颗温和平静的心灵更能使我们从容地面对一个充满流言蜚语、充满尔虞我诈、充满暴力冲突的世界。我们应该与我们的同类和睦相处,如果我们不是为了他们,至少我们也应该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们和睦相处。”

  割掉一个好肾,但却以生命的名义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

  梁思礼:

  “父亲是一位完美的人”

  梁启超一共有9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梁启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1868年-1923年)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梁启超的第二个夫人王桂荃(1885年-1924年)所生。

  梁启超的这9个孩子当中,长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次子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的贡献。两人都在1948年当选为院士,幼子梁思礼则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一门三院士,这样的学术荣耀,在中国绝无仅有。

  最爱“老白鼻”

  电话拨通了。那边传来一个略带北京腔的、纯正的普通话声音——听上去很年轻,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已82岁高龄的老人家。他就是梁思礼,梁启超最小的儿子。

  说起父亲,虽然是隔着电话,依然能够感觉出电话那边的老人家那浓浓的深情。“其实,父亲在我不到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关于父亲的形象,还有他对我的直接影响,只是一些并不完整的童年片段。”

  比如说——“我隐约记得小时候在天津‘饮冰室’里生活的那段日子。平时小孩子是不能进去的,如果能到里面转一转,那就是父亲对我们莫大的奖励了;我还记得的另外一件事情,是父亲喜欢叫我‘老白鼻’, 为什么叫这个奇怪的名字?我又大了一点儿才知道,其实‘白鼻’就是英文单词BABY的译音。”

  毕竟那个时候还是个太小的孩子。梁思礼说,虽然是能够感觉出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疼爱,可是记忆就是如此这般的支离破碎。好在父亲喜欢写作,书信资料颇为丰富,更多的事情,梁思礼是在父亲过世之后通过阅读书信集得知的。

  在梁启超的笔下,梁思礼小时很灵巧,两岁时,梁启超只要一要香烟,梁思礼就会把抽烟的一套用具送到父亲面前,每次都让梁启超非常高兴。而梁启超在给海外孩子们的信中,经常用大量的笔墨非常细致地形容老白鼻。

  “每天老白鼻总来搅局几次,是我最好的休息。老白鼻一天一天越得人爱,非常聪明,又非常听话,每天总要逗我笑几场。他读了十几首唐诗,天天教老郭(保姆)念,刚才他来告诉我说:‘老郭真笨,我教他少小离家,他不会念,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他一面念说一面抱着小猫就把那猫摔地下,惹得哄堂大笑。”

  这些有趣的往事,有的还可以在梁思礼的记忆仓库中搜寻到一些模糊的影子,有的却已是完全无处寻觅。多亏有了神奇的文字,父亲当年那份浓浓的舐犊之情,终究可以穿越时空,被已经长大成人的“老白鼻”所感知。

  一门出了“三院士”

  一门三院士,能够制造出这样的教育奇迹,梁思礼说,这同父亲的教育方法分不开。

  “父亲始终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他会十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自愿,用心细致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梁启超的次女思庄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曾经面临该选学哪个具体的专业的问题。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出于对父亲意见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可是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讲得不好,思庄对生物学完全无法提起兴趣,苦恼的她向大哥思成叙说了此事。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在父亲的鼓励下,思庄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梁思礼说,如果说自己的性格里有乐观爽朗的因子,那也是父亲给自己的影响。“我跟父亲一样,崇尚的是趣味主义。”想当年在美国留学读书时,经济上并不宽余,可是梁思礼还是让自己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我喜欢运动,参加了学校的古典摔跤队。直到现在我都是一个运动迷,喜欢篮球,NBA的比赛我挤时间也要看。我还喜欢音乐、摄影、游泳……”

  “父亲曾经说过,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悲观、厌世这些字眼,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是用津津有味、兴致勃勃的态度,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这是最积极的人生态度、做学问的态度。”

  父亲是个完美的人

  梁思礼告诉记者,父亲对于他而言,更多的是间接影响。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通过哥哥姐姐行为举止的耳濡目染、也通过自己出于好奇而进行的大量阅读所获得。

  父亲是一本怎么读也读不完的厚重的大书。而他留给自己的财富当中,让梁思礼最为看重的一个,是爱国的思想。梁家的孩子大都具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可是无一例外的都在学成之后选择回归祖国,在梁思礼看来,这同梁启超从小时就着力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密不可分。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还会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和书信,传递对孩子们的情谊,和他们平等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讲解治学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也向他们倾诉生活中的苦乐悲欢,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他告诫儿女:“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他严以律己:“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

  虽然并没有机会面对面地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可是梁思礼说,父亲的“新民”、“强国”思想对他的影响相当之大。“1949年,我从美国回国参加建设,就是受到父亲工业救国、技术救国思想的影响。当时,我有同学选择留在美国,我们都是搞同样的工作,而他在西雅图有座别墅,我回国后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有很多人问我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的回答是:我研究导弹是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做这样的事业,我感觉无比的自豪。”

  采访终了,我想请梁思礼用几句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侃侃而谈的他突然停顿了下来。如此这般的一个父亲,博学、睿智、宽大、而又不失赤子之心,该怎样用寥寥数语来进行总结呢?

  “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没有完美的事物,但是说如果有谁是接近这种完美境界的话,父亲应该算一个……在我的心目中,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堪称完美的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