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不炒作高考“状元”叫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08:56 四川新闻网

  备受广大学子期待的高考成绩终于揭晓。我原来有些担心的炒作高考“状元”的行为到现在为止终于没有象往年那样发生。我首先发现明确规定不炒作高考“状元”这一信息的是北京市政府。北京市这次为全国带了个好头。最后看到明确规定对高考生不得公布名次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不禁为这一现象叫好!

  首先,表明了我们在与封建官本位文化的告别。从历史上看,状元是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同时出现的。这是封建统治者网罗为其效忠官员的一种途径。对于那些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直至考取殿试第一名的状元而言,充其量只是成功地为自己谋取了一官半职而已,荣华富贵其妻儿老小而已。因为当上状元,就意味着当官,就意味着荣华富贵的到来。把目前我们的高考与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拉在一起,是活生生地崇拜封建官本位文化的十足表现。因为那些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没有几个是真正为官为民的。

  有研究可以证明,从隋代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到清朝的最后一名状元,共有650多名状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状元在历史上真正有点成就的或者说对国家和人民有点贡献的却不到10人。而真正在青史上能够留名、能让我们学习或者给我们参照物的如杜甫、范伸淹、陆游、辛弃疾等人没有一个是中了状元的。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清代的蒲松林,他就是因为科举的屡试不弟,才把一膣忧愤化为文字,写出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够名垂千古的《聊斋志异》。

  其次,表明了我们在理性地对待青少年的成长。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不能说不是这些青少年平时刻苦学习努力的结果。作为学校或者家长在适当的场所给予适当的表彰或者奖励也无尝不可。但象以往那样搞一个会社会的炒作,就太不值得了。

  不客气地说,高考考场上能够取得“状元”的,充其量只能是一个考场的优胜者。我历来认为,我国的高考生的优秀成绩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考试成绩。对于这种只会考试的成绩,我从来是不肯定的。或许我的观点偏激,但就是这种因考场偶然因素居“状元”之下而实际能力居“状元”之上的人肯定不少。既然如此,单纯炒作因考场发挥好的几个考生,至少是对那些因一时失误没有发挥出考试水平的考生的不公,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尽管我国目前的“一考定终身”能使高考“状元”比他们的同学有着好的前景,但这也只能说是这只是二万五千里长才走完第一步。不说以后能否成为一个对祖国是否有益的人,就是说能否取得“荣华富贵”而言与过去科举制度下的状元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第三,这种极力吹捧“状元”的行为,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试想,面对着无所不在的鲜花和掌声以及源源不断的物质奖励,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尚且会一下子接受不了,更何况十几岁的青少年?这种异化的现象,又让青少年如何判断考试的价值和所谓的功名?引导不好,只会使他们飘飘然、昏昏然。

  最后,表明了我们对过去炒作高考“状元”单位的轻蔑。过去,哪些单位喜欢炒作高考“状元”?一是学校。学校为什么要炒作?无非是提高学校知名度,来年招生时一是不愁生源,二是学校领导风光。过去说,一将成功万骨枯。其实,对于高考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二是商家或者厂家。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玩名利双收的广告。当我在媒体上看见他们在炒作高考“状元”时,我既为我们的青少年担忧,生怕他们忘乎所以。又为我们的这些企业或者企业家脸红或者羞愧。

  现在好了,一切都因没有炒作而“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

  但愿年年都能够这样干净!(作者:方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