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应打压公众自助建房的做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09:03 南方新闻网

  经济人之吴向宏专栏

  (“美国是怎样让老百姓住得起房的”系列评论共三篇,下周刊出第三篇,敬请垂注)

  上一周我在专栏里提到了美国住房政策有三大支柱。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政策,就是

扩大住房贷款的供给,使房贷利息更低、首付更少、资金更充足。上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着手解决住房问题以来,早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属此类。然而,贷款再便宜,归根到底也是要还的。对于真正的极低收入人群,他们连政府扶持的便宜贷款都还不起、借不起,就得另想别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这就要说到美国住房政策的第二支柱:政府直接补贴的廉价住房体系。最初是由政府直接提供近乎免费的廉租公屋。它始于1937年美国《住宅法》,该法创立了美国住宅局(后并入住宅与城市发展部),资助地方政府建设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廉租公屋。今天,有130万美国人居住在廉租公屋里,主要包括低收入家庭、老人和残疾人等。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状况的不同,“公屋”既可是相对拥挤的高密度公寓,也可以是居住空间充足的独立住宅,或者介于二者之间的低密度联排住房。根据“公屋”品质的高低,以及住户收入状况的不同,国家向住户收取一定租金,最低可以低到每月25美元,最高不能超过以下两项之较低者:住户平均月收入的10%,或者住户平均调整后月收入(总收入扣除诸如照料儿童等开支之后的剩余)的30%。

  不难看出,以美国的生活标准衡量,上述租金水平就等于是“白给”。所以说,公屋是相当纯粹的福利产品。当然,任何福利性产品,由于价格大大低于市场价格,总是容易供给不足,造成严重的“排队”现象。廉租公屋在美国也不例外。等待获得廉租公屋的家庭,往往不得不在长长的排队名单中等候。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尝试了各种其他做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扩张了廉价公屋制度的范围,从原来的主要由政府出资兴建、政府管理转向更多地调动地方政府、非营利机构、地方自助团体甚至个人自己的力量。

  新的廉价公屋制度包括如下一些扩充内容:(1)1990年立法通过的“合作投资建房(HOME)工程”。该项目主要是政府出资,吸引地方政府、开发商共同投资,兴建廉租住房。HOME项目的资金拨给地方政府支配,用途非常灵活,可用来补贴低收入家庭购买、翻新住房,可资助开发商新建、收购或改建经济适用房,也可以用来补贴房东面向低收入人群赁房时的租金损失。(2)1996年立法通过的“自助住房工程(SHOP)”,该项目鼓励所谓“流汗产业”,即政府向非营利机构提供资金,用于收购地皮和支付其他建房开支,参加项目的个人则用出工出力的方式自助建房或改造住房。这种“用汗水换住房”的设计无疑使广大劳动人民最为受益。(3)“住房特区(HOZ)项目”。该项目批准并资助地方社区将长期空置、烂尾或废弃的房屋收回,重新改建成廉租住房。(4)“住房券”工程。始于70年代,由政府直接向合格的低收入家庭发放一定数量的住房券。此券可在任何符合条件的地产项目适用,既可用于抵付部分购房款,也可用于抵付部分租房款。

  如果把美国这套廉价住房体系和中国的经济适用房制度比较一下,立即就可以看出,中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是政府和开发商二者之间的博弈交易,而把真正受益人——广大住户一一排除在外了。经济适用房从立项、审批、建设到最后出售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政府和开发商两家合作操办,因此,不但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真正需要住房的民众,而且极容易造成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

  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目前最迫切需要借鉴美国廉价住房制度的,我认为主要是两点:第一,要扭转目前限制、甚至是打压公众自助建房的做法,相反要大力鼓励、积极规范、资金扶持各种非营利的自助建房团体。尽管这类非营利团体也会有管理漏洞,也可能发生舞弊现象,它们总是比开发商更加符合住房者的利益。把经济适用房的资助资金放到这些非营利团体手里,总比交给开发商要让人放心得多。第二,要尽快引入直接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券制度。目前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政府对经济适用房的扶持如土地出让金减免,大部分其实流到了中间环节包括开发商、炒房客手里。要想让政府扶持直接达到需要的人手中,发放住房券是最直截了当的做法。

  (作者系ManattJones国际咨询公司顾问)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