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房价适度上涨论"为何遭强烈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09:16 四川新闻网

  陈家兴

  7月7日,一则《北京建委:北京住房需求旺盛房价应该适度上涨》的新闻,经《竞报》报道后在网上广为转载,引来网友强烈质疑,而且几乎读不到赞同这一观点的留言。我希望这则新闻有误,但消息说,这是头一天下午,北京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在首都之窗直播间,就市民关心的房价等问题与网友进行的交流。但我似乎仍希望是记者曲解了人家的意思,

期待着接下来的“更正”,尽管希望可能渺茫。笔者之所以产生这些想法,实在是因为,这位有关负责人的关于“房价适度上涨”的宏论,有些太离谱。

  本来,“房价适度上涨”并无甚过处,从字面上大家也能接受。但支撑这一论点的论据却属奇谈,不免引发人们的强烈质疑。如果这仅仅是一家之言,或许人们的反应还不至于这么强烈。但持这样观点的人似乎还大有市场,因而也就有质疑辩驳的必要。

  不妨来看看,这些论调究竟离谱在哪儿?

  其一,房价跌了也不好。原来一千万元的房子,贷款八百万元,房价缩水一半变成了五百万元,购房者在变成“负翁”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风险。如果不想还了,风险都转嫁给了银行。“所以,房价的过度下跌也会破坏经济的运行,所以房价应该是在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适度地上涨。”

  这样的观点,与其说是论证房价上涨论,不如说是对“房地产要挟中国经济”的论证。你看,房价一跌,买房的人损失,银行更损失,经济的运行会被破坏,所以房价要涨,只能涨,也必须涨。这是什么逻辑?正是“要挟”逻辑。不用说,这样的要挟,会使一些决策者左右为难,房产商旁边起哄,结果房价还会上涨。但涨到哪儿去呢?风筝走得太远,线会用完的,也会断的,泡沫涨得太大,终究是要破的。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涨得越高,必然会跌得越惨。这是规律。孰轻孰重,决策者不可不清醒,万不可在要挟面前让步。

  其二,“从近期来看,北京的需求是很旺盛的。一部分是北京市本地的居民。其中包括想改善住房条件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十多万户拆迁居民和买房进行投资的一部分人群等;另外一部分是外地来京人员以及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国际人士等等。”

  这个观点,对于决策者来说,有一定的欺骗性。因为谁也无法摸清,到底是真旺盛,还是虚火之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上,房地产商在制造需求旺盛之态,种种伎俩已见诸报端。也的确,是有很多人想买房。但这个“旺盛需求”正是被高房价逗起来的。“买涨不买跌”,尽管囊中羞涩,却有银行支持,许多人被迫跟风,至于成为“房奴”,买房后过上窘迫的日子,那都是木已成舟之后的事。

  有调查表明,确有许多外资在支撑着中国的楼市。但这有很大风险,理性的人不会认为这就是需求旺盛。正是基于这个清醒的认识,限制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业的政策近期有望出台,新政策将包括如何界定真正的FDI(外商直接投资)和以投机为目的的热钱,对非中国居民在中国境内购买房产,将执行严格的审批和登记制度,甚至可能量化为每位非中国居民只能购买一至两套用来居住的住房,并在一定期限内不准转让。

  其三,“总的来说,北京对住房的需求是很旺盛的,加上建筑成本的提高及土地招拍挂的诱导等因素,本市近年来的房价出现了较快上涨,但上涨的幅度不太高,所以大家能够承受。”

  这个“总的来说”,对于目下的房价并无实质性意义。从长远来看,从五十年,一百年来看,由于土地的日渐稀少、人口日渐增多等因素,房价当然是涨的,房子的需求是旺盛的。但这一切和眼下的房价、房地产市场有什么关系?对于“本市近年来的房价出现了较快上涨,但上涨的幅度不太高”的说法,北京的房价在数年内翻了一番甚至几番,众所周知,难道还“幅度不太高”?至于“大家能够承受”,和上述“其一”中的观点“房价应该是在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一样,其底气也有不足,加了“应该”二字。老百姓到底能不能承受现在的房价?各种调查,“房奴”的叫苦,房价太高的舆论,已说明一切,不值一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