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房奴”将在零和游戏战车上套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11:33 信息时报

  跟中国足球一样,现在的中国楼市俨然公众的一口“痰盂”,中国足球已没有什么形象可言,房地产行业也庶几近矣。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因,就是总有一些打着专业人士旗号不惮于挑战公众认知的人物存在:“董藩:房价不存在虚高,楼市混乱根源在民族文化”(《南方日报》7月6日);“北京建委某处长:北京住房需求旺盛,房价应该适度上涨”(《竞报》7月7日)。

  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董藩在自问自答“为什么这么多人希望房价下跌?”时,认为这是民族心理方面的问题:西方人崇尚“等贵贱”,而我们中华民族讲求“均贫富”,“从陈胜吴广起就一直在均贫富”,人们普遍有“仇富”心理、“臭富”心理。既然已经上升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度,作为历史学科班出身的笔者,实在不能不指出董先生所犯的基本历史常识错误。先不说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否具备“等贵贱”的意识,众所周知的是,南宋钟相杨么起义就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可见在中国文化中,这两个方面一直是并重的,根本不存在他所说的和西方的差别。董先生扯这面中西民族文化比较论的幌子,反求诸民族文化,无非是想证明“民众都是非理性的”,董先生的言外之意且让我帮他挑明了吧:劳力者鄙,不足与谋。市场经济之煌煌大义,岂是劳力者所能明了的!

  在某些人嘴里,房价上涨那是市场经济的供需论起作用,是适度的,下跌就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碍,而不是市场行为了。反正怎么需要就怎么编。也不先掂量一下自己搞的是不是真的市场经济。“本市近年来的房价出现了较快上涨 ,但上涨的幅度不太高,所以大家能够承受”。既然出现了较快上涨,又何来“上涨的幅度不太高”?大家能够承受,究竟是哪些人能够承受?想来“北京宜居蓝皮书显示:九成以上居民认为目前北京房价水平太高”(中国新闻网6月22日电)的新闻,是不会为北京建委程处长所关注的。身为主管部门的官员,连基本情况都说不到点儿上,只能用“尸位素餐”来评价。

  而声言“房价过度下跌将破坏经济运行”,把银行可能被拖垮的责任指向老百姓希望房价下调的“过分要求”,让人真的“找不着北”了。“北京房地产骗贷7亿案开审:银行行长与地产商相勾结哄抬房价”(《21世纪经济报道》7月6日),足见房地产商、银行果然厉害,左手建房右手买房,怪不得大家说坏账大大的有。地产商和“房奴”都是银行的客户,待遇怎么就那么不一样呢?银行贷款贷成房东,这个单还应由百姓来买。这种强盗逻辑说白了就是:房价适度上涨=房价必须上涨!所有因房地产以及相关部门管理能力低下造成的金融风险,应该由老百姓承担。此为“寡廉鲜耻”。况且,房价的过度上涨就不会破坏经济的运行吗?银行如果不能适应市场和没有防范风险的能力而需要百姓为其托市,今年底对外资开放后其早晚会倒闭和被收购。不如现在早点关了,也好少点不良资产为人民为国家减轻负担。

  对于上述言论,赵本山以及宋丹丹同志早就给下过结论了——属于那种没事找抽型的。北宋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却是“忍把功名,换了骂名远扬”。而这正是“在其位谋其政”的张扬表现,所谓“屁股决定大脑”,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因房价下跌被破坏的经济,是某些既得利益阶层的经济,不是普通民众的经济。据此,几乎可以将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看成是一场“零和游戏”,在这个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时代,由于游戏规则的制定与公众无涉,注定所有利益相关方中,他们不论房价涨跌,都是最大的输家。

  而随着既得利益者如簧巧舌的跳动,堕落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房价的两个根:地根和银根都在政府手里,房价能到今天的地步而压不下来,与这个中国房地产原始结构组成有直接的制约、控制、连带关系。

  显而易见,房价的持续高涨必将会带来泡沫经济的破灭,最终会危及中央政府的统治。而这点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是不可能顾及到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能否抑制房价归根到底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国家稳定与地方政绩的冲突。有论者指出:如果希望政府不再有推动房价上涨的动力,恐怕只有釜底抽薪,将土地转让收入与地方财政脱钩,使地方政府没有了抬高当地房产价格的动力才行。而开发商和银行勾结搞假按揭,骗取银行贷款制造房屋热销假象,从而出现房价和空置房面积同时飙升的怪现象。同样不能视而不见。

  在中央、国务院努力遏制房价的时候,既得利益者竟然还在鼓吹房价应该上涨,是把准了国家宏观调控将成为空调、薯条的脉,还是钢条发威前的最后疯狂?“千名受访者75%称高房价已成为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国新闻网7月6日电)的新闻显示了公众的焦虑感上升以及耐心信心的流失,而政府是否有勇气将房地产开发里涉及到的地根和银根的黑幕揭开,是执政能力的试金石。离开了这个根本,任何讨论都可免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