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对一住家交流 14名土耳其孩子住进阮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00:00 东南早报

  早报讯(记者赵伟陈英杰实习记者吴琳游秀凤)昨日,土耳其梅尔辛伊尼赛市青少年友好交流团来泉访问,其中14个孩子将参加“1+1住家式”交流活动。孩子们将一对一地住进泉州14个中学生的家庭,活动为期十天,将持续至本月17日。

  交流团的孩子以中学生为主,最小的14岁,最大的19岁;泉州的孩子分别是泉州一中、培元中学、泉州五中和泉州七中的学生。“1+1住家式”将根据性别相同、年纪相仿的

原则,各自住在一名泉州孩子的家中。

  在泉州期间,交流团的孩子们还将游览泉州的名胜古迹,参观学校,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并和泉州的中学生联欢。

  泉州与梅尔辛伊尼赛市自1999年底开始交往,2002年4月缔结为友好城市。2002年8月和2005年8月,泉州市青少年友好交流团曾两次到梅尔辛伊尼赛市访问,并进行“1+1住家式”交流活动,此次是对方第一次来泉。

  相关新闻:

  泉州孩子在土耳其过暑假

  【题记】2002年和2005年,泉州是青少年友好交流团曾两次到梅尔辛伊尼赛市进行“1+1住家式”交流活动,前后有29个孩子参与,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眼中的两座城市、两个国家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离开时分依依不舍

  □市外办工作人员

  最大的感受就是土耳其家庭的热情好客,还有梅尔辛伊尼赛市和各个国家的“1+1住家式”交流活动很频繁,去年8月同时期进行活动的还包括日本和德国的孩子们。当时四个国家的孩子在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聊天、一起旅游,通过这样的交流,青少年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互相之间也建立了友谊,很多孩子现在还通过电子邮件联系。

  此次,土耳其的孩子来访,也可以体验到中国、体验到泉州的文化和民俗等。这样的交流活动对青少年、对两座城市都是非常有益的。

  现在还发邮件联系

  □吕逸婧

  很好客。对方叫Basak,她还有一个16岁的姐姐,我们整天在一起玩,一起住,一起聊天,一起去海边,很开心。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早餐,端出面包她们都吃得津津有味,我啃着却觉得很硬,像石头,怎么也咽不下去,Basak妈妈看到了就问我,结果第二天早餐就悄悄地换成我爱喝的牛奶了。

  虽然现在一年过去了,但我对那段日子印象很深很深。现在还经常和那时认识的一个日本朋友用电子邮件联系。

  惊叹中国结的精致

  □陈怡凤

  对于中国与土耳其学生来说,英语都是外语,加上地域差异,口音便是“丰富多彩”。刚开始,大家常常因为口音差异而互不明白,甚至连一些十分简单的单词都听不出来,于是“手语”、字典纷纷登场。

  我将准备好的中国结与安溪铁观音送给了西迈和她的家人,向他们介绍中国结的象征意义以及中国茶叶的文化。他们都对这小小的中国结产生兴趣,惊叹于中国结的精致和内涵,对中国茶叶感到十分新鲜。于是,我当场冲泡了几杯供他们细细品尝。随后,他们也送给我一块丝巾和土耳其特有的恶魔眼(土耳其人辟邪的东西,在那里随处可见),我也不得不赞叹这些礼品的精巧。

  体验“死海不死”感觉

  □郑亚洁

  我选择了拥抱那可爱的海水,不慎呛了一口,发现这海水竟是这么咸,比泉州的海水咸上百倍。于是索性放松身体,海水轻轻地把我托起。我一动不动到漂在海上,呼吸着清新的海风,大概死海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我从小就幻想着能体验一下在淹不死人的水里游泳的感觉。

  可是第二天告别的时候,气氛就变得不再轻松了。回想起几天来的快乐时光,和土耳其朋友结下的深厚友谊,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分开了。我们相互注视着对方许久许久,一个一个道别,直到最后终于忍不住哭成了一团。我们贴着大巴的窗户不断地向他们挥手,他们隔着大巴的窗户也不断地向我们挥手,大家都不愿离别,此时,有一个土耳其小男孩总想挣脱他妈妈的手跟上车来……但车子最终还是开走了。她们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不知还要过多久才能重逢。或许

  是一年,或许是十年,或许这便是永远的离别。但是我们都不会将他们忘记,不会忘记这次土耳其之行,不会忘记这些在另一个国度的朋友们,不会忘记这份珍贵的友谊。临行时,我唱起了《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世界原是个同心圆

  □卢嘉楠

  已经是来这里的第三天了。三天来,我们的话并不多,理由很简单,语言不通,因为BERFU的英语不算太好。有点失望,有点担心。

  幸好,我找到了一个很好沟通的话题:文化。BERFU一家和我一样酷爱足球,于是我们讲起了贝克汉姆、巴蒂、贝隆、伊尔汗、罗纳尔多、皮耶罗,还有尤文图斯、曼联、皇家马德里;从足球文化也好,政治也好,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也是足以让人感动的。因为,世界是个同心圆。

  土耳其人“舌头”独特

  □张国梁

  在土耳其最大的不适应在于饮食。记得在国内时我对土耳其的奶酪有着良好的印象,但“品尝”过后,就觉得土耳其的食品难以下咽。但在GORKEM家我不必为饮食担心。因为我总能在思乡之时喝到中国的茶,吃到米饭(虽然并不太熟)、吃到水煮蛋(虽然同样不熟)。那时温馨的感觉会再次涌上心头,很真实,很熟悉,甚至会让我仿佛看到了家就在眼前。

  他们不搞什么派头

  □曾雨棱

  首先是那里井然有序的交通,只要你来到土耳其,坐在他们的车上,你便能感受到他们开车的礼让:在汇入另一车道时,他们会先等别的车走完后,再进入;如果因为车多,妨碍行人过马路,他们会停下来,给行人让路。因此,他们道路上的斑马线也很少。

  最后,便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简朴且很舒适、安逸。我在土耳其的日子里,没有见过什么KTV之类的,而且人们的生活也不像某些国人那样浪费,他们不搞什么派头,吃不完的东西就打包。

  见面问候亲亲脸颊

  □陈韦华然

  土耳其的饭菜,对中国人来讲是难以下咽的,当然炸鸡和炸鱼还不错。很奇怪的是,身为邻居的日本人却吃得惯,由于土耳其人都为穆斯林,因此都是不吃猪肉的,这对于汉族人来说也是个问题。

  中国人没有什么特殊的见面问候礼,仅握手而已。而土耳其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相互拥抱,然后左右脸颊各亲了一下。有时还会亲一下对方的手背,然后将对方的手背贴在自己额头上。

  他们的生活很简单

  □吴默佳

  来到国外才知道,原来外国人的生活很简单、很惬意,尤其是土耳其人,住在海边,海风吹走了他们生活的烦恼,上帝赋予了他们开朗的性格———爱憎分明,绝不拖泥带水(至少这是我的认识)。

  梅尔辛的最后一夜

  □郭牧之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到了说“byebye”的时候了,今晚是在梅尔辛的最后一晚。

  晚会上,我们挤在小小的舞池中随着土耳其音乐欢快的节奏蹦啊,扭啊,丢掉原本拘谨的面具,释放出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尽情地让汗珠跳跃着。虽然跳着跳着,有时脚步会错乱,有时手不知往哪放,可这些都不足以妨碍我快乐。

  今晚确实很开心,是个难忘的佳夜。

  (早报记者 赵伟 陈英杰 实习记者 吴琳游秀凤/文 外办/供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