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香港高校吸引内地尖子(特区传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04:37 环球时报

  

香港高校吸引内地尖子(特区传真)
7月3日,香港大学在清华大学进行内地招生面试。对于今年参加高考的内地学生而言,最热门的大学不再是北大、清华,而是香港的8所高校。随着今年香港本地大学正式进入内地的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系统,内地学生中再次掀起一股香港求学热。

  万名内地学子争考香港高校

  据了解,今年全国有上万名考生报考了香港高校,去年这一数字仅为4848人。据报道,香港大学今年在全国设了13个面试点,北京地区的面试工作在清华大学举行,共有约700名考生参加。这些学生是经过材料和笔试筛选后进入面试阶段的,其中包括今年北京的文理科状元。据香港大学上海办事处透露,该大学今年在内地的招生名额为300人—350人。香港科技大学今年共收到6300份报名申请,而该校计划招生人数仅为160人。

  香港高校在招生时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英语面试就让许多内地考生不适应。面试时考生除了需要用英语与考官沟通外,还需要回答一些让内地学生颇感意外的“争议”问题,例如“谈谈你对婚前同居的看法”、“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对策”。

  香港求学“好处”多

  到香港读大学与在内地读书相比花费很高。以香港大学为例,成功录取的本科生须缴纳第一年内地委培学费3万元人民币,在香港大学就读后,首个本科生课程期间,内地学生每年的学费为8万港币,住宿费和生活费约为每年4万港币。

  尽管费用颇高,但香港的高校大多为内地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奖学金。据悉,今年香港中文大学就拿出5000万港币在内地招揽100名尖子生,每位学生可获得50万港币的全额奖学金;香港理工大学也设置了多个40万港币的全额奖学金名额。正是这笔能够支付4年学费和生活费的丰厚奖学金,让内地顶尖学子决意来香港一搏。另外,香港政府还规定,内地人士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便可取得在港永久居留权。香港身份证也成为不少内地学子来港读书的理由。

  “以香港为跳板,在香港读完大学后到外国深造”,不少内地学生来港之前就为自己设计了这样的求学道路。数字显示,香港大学每年约有不少于一成的学生,作为交换生到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外国名校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香港中文大学还与140多所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流计划。根据香港大学的调查,该校的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大型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银行等高收入知名企业。

  香港学生并没好好利用自己的资源

  面对大量拥入的内地尖子生,一些本地学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他们害怕内地学子的到来会减少本地学生的入学机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就业。对此,香港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学生们有点过虑了。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杨健明解释说:“现在香港面临的难题是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并不存在‘抢饭碗’的问题。这种良性竞争会带动香港经济向上,对整体社会都有好处。同时也有助于香港学生与内地人才交流,开阔视野,建立人脉。”一位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学生告诉记者,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增加了学生选择学校的机会,也为内地和香港高校带来相互竞争的激励机制。

  香港《大公报》的一篇署名文章甚至还建议,香港应该吸纳更多的外来学生,把香港建设成为“亚太区内的教育枢纽”。要做到这点仅靠硬件设施显然不够,香港必须拿出更优越的教育理念。

  “相比之下,许多香港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并不珍惜香港高校拥有的独特优势。”一位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助教告诉记者,香港有先进的教育设备及制度,其中8所本地院校的图书馆堪称世界一流,在里面找一天的资料,比在内地任何一所大学找一个月得到的信息还要多,“但许多本地学生不懂得珍惜,平日只顾着玩,图书馆里经常一个人也没有。一到考试,他们才跑到图书馆复习。”

  此外,每年高考放榜后,部分家境较好的香港尖子生也会选择到美国、英国、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国升学。不久前刚放榜的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就有不少状元决定去外国读书。女状元陈善婷就准备到英国选修与商业有关的法律课程,她解释说,自己到外国留学是想多看看香港以外的世界,拓宽视野。“毕竟香港太小了,出国读书英文环境也比较好。”

  选择专业很重要

  对于内地学生拥入香港求学的热潮,香港学者呼吁内地学生来港读书前一定要想清楚。尽管香港的大学在部分学科上有较大优势,但事实上,香港高等院校的全球排名并不比内地的著名大学高。“譬如,在2005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评出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排第15位,而香港大学只排到第50位。”

  学者们认为,如果内地学生选择来港读书,最好还是选读香港较好的学科,“譬如去年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荣登《金融时报》全球排名第二位。香港在工商管理等学科上仍有一定的优势。”▲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戴 平 本报记者 段聪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