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湖熟汉墓出土精美文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08:45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本报记者周扬天宇

  昨日,位于江宁湖熟镇的一处汉代土坑墓进入了最后的发掘清理阶段。为了防止未来几天该地区出现降雨,影响发掘进度,早上五点半,考古队员们便赶赴现场开始工作。当记者赶到发掘现场时,这座汉墓的棺椁以及大部分陪葬品都已经暴露在众人的视线之下。

  罕见的“甲字形”汉墓

  站在墓室顶端俯视下去,记者发现这座汉墓位于地表之下大约5米的地方,埋葬非常之深。现场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开始挖掘的时候,这座墓距离地表越有10米左右,从远处看,这里就是一个小山坡,现在记者所在的位置不过是发掘前小山坡的中部。

  “从我们的发掘过程来看,这座汉墓在埋葬的时候花了不少工夫。”一位考古专家说,建造这座坟墓的人每填一层土,就把土夯实,因此考古队员在挖掘这座汉墓的表层时非常困难,有的时候一天干下来,只能挖十几厘米的深度。而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并不一般,否则犯不着打造一座如此坚固的坟墓。

  果然,在接下来的发掘中,考古队员们发现,这座汉墓并不一般——除了一般汉墓所具有的四四方方的墓室,这座汉墓还有一条甬道。“这一结构在考古学上称之为‘甲字形’,在南京地区发现这样规格的汉墓确实很少见。”这位考古专家称,在近期南京地区发掘的十多座汉墓中这座墓是规格最高的。

  红色的泥土就是棺木

  “所有文物先拍照片、绘图,再将它们清理出墓室,然后就可以开棺了。”一位考古队员向记者介绍着他们的工作流程。

  可是让记者弄不明白的是墓室内除了随葬品以外,根本就看不到棺材的影子。

  “喏!这就是棺木。”考古专家指着位于墓室中央的一块红色区域说。但其实这块区域中除了泥土上覆盖着一层鲜亮的红色物质外,根本就看不到人们印象中木制棺材。

  这是怎么回事呢?考古专家解释道,原来,经历了2000年左右的埋藏,再加上湖熟一带的泥土呈碱性,木质的棺材早就已经腐烂、泥化了,一般人根本就分辨不出哪里是泥、哪里是原来的棺。

  但是,汉代的棺材之上一般都施以红漆或者黑漆,当棺木烂成泥土后,这层漆就成了辨别棺木位置的“指南针”。

  “这座汉墓的棺材用的是红漆,所以我们根据残留的漆片就能指出棺木的所在了。”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别看现在这些漆片的颜色鲜艳、润泽,几个小时以后它们就会失去光泽变成褐色。

  三件玉器置于棺上

  在征得考古队的同意后,记者跟随负责拍照、绘图的考古队员一同进入了墓室。整个墓室朝东北方向,墓室两侧还各有一道宽约30厘米、高约30厘米的“土墙”,在两座“土墙”与红色的“棺材”之间,整齐地排列着陶器、铜器等随葬品。

  在汉代的丧葬制度中,墓室内通常会同时有棺和椁,棺在最内层,椁则套于棺外,棺椁之间的空隙部分用来放置随葬品。考古专家告诉记者,那两座“土墙”其实就是椁的遗迹,在棺椁之间的随葬品则按照汉代右为尊的传统放置——右手随葬品多,左手随葬品少。

  此次发掘中最大的收获就是三件做工精美的玉器。记者看到玉璧大约直径15厘米,璧上刻有谷纹,虽然历经2000年,却依然通透温润。由于置于棺木之上,长期和红漆接触,这三件玉器上都有一些红,显得器物更加绚丽。

  根据这三件玉器的出土位置来判断,它们并非一般的随葬品,因为这三件玉器分别被置于棺木之上,其中一件玉璧位于棺木顶部,一件玉环和另一件虎头玉佩则位于棺木的中部。“在南京地区的汉墓中出土玉璧是非常罕见的。”这位考古专家指出,汉代时南京地区尚没有大规模开发,仅仅设立过几个县,而其中湖熟县的治所就在今天的湖熟镇。因此,这座汉墓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当时湖熟县的头面人物。

  棺内未发现任何文物

  在给每件文物拍完照之后,考古队员又在现场画起了原始状态下墓葬内的示意图,同时为每件文物编上号码,甚至连陶罐中的泥土都被单独放置。“这些泥土我们还要在清理一遍。”考古专家说。

  在所有这些工作都做完后,考古队员们开始“开棺”了。由于棺木都已泥化,所谓的开棺就是在原来棺木所在的位置掘土。记者看到,为了不放过任何有可能出现的随葬品,考古队员们放慢进度进行发掘,掘出的泥土还另外有专人清理。

  但是,经过一个下午的清理,泥化的棺材中并没有发现任何文物。(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