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十五站:宁海一市镇跳头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11:18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第十五站:宁海一市镇跳头村

  

第十五站:宁海一市镇跳头村

  

第十五站:宁海一市镇跳头村

  

第十五站:宁海一市镇跳头村

  图1:晚报“边界乡村行”活动顺利结束

  图2:依山傍水的跳头村

  图3:村民种植的黄花梨

  图4:当地的青蟹很有名气

  【村镇名片】

  一市镇,位于宁海县南部,东濒胡陈港,南接旗门港,西连三门县沙柳镇,北邻宁海城关和越溪乡,镇域面积106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左右。作为宁海县的农业大镇,一市镇海水养殖面积达3.6万亩,其中内塘养殖面积1.2万亩,外海滩涂养殖面积2.4万亩,水产品总量18000余吨,总价值突破2亿元,海洋大镇创建初具规模。同时,全镇以枇杷、柑橘、血李、黄花梨为主导的万亩小水果基地已初步建成,其中全县十大主导农产品之一的枇杷累计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投产达1500余亩近10万公斤。一市镇政府倡导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经营,在市场上打出“白荔枝”、“天马名茶”、“箬岙酒”等农特产品牌。

  跳头村,位于一市镇南部、旗门港畔,在今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由原来的跳头村、上张村和行者山村合并而成。全村1000多人口,近一半外出打工,集体经济较为薄弱。从地理位置上看,跳头村依山傍水,既有1500亩山林的巨大发展空间,又有200亩海塘养殖的特色水产品,生态环境保持良好,风景秀丽,黄花梨、枇杷、青蟹是村里的“名产”。

  【乡村佳话】

  寻访救火英雄

  记者出发去一市镇采访前,报社的老记者提醒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去一市镇大火发生地回访一下。

  2004年“4·4”森林火灾发生地行者山村,目前已经成为跳头村的一部分了。听说记者要去救火英雄牺牲地看看,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吕明扬激动地说:“太好了,我陪你们上去。”

  由于前一天下过雨,山路的路基有所松动,我们一行4人只能从半山腰开始徒步上山。走了大概半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4·4”森林火灾纪念碑前,也就是潘相元、曹再吉、童炜滨三位救火英雄牺牲的地方,英雄们似乎依然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

  吕明扬指着远处山头上的一片片新绿告诉记者,2004年那场大火过火面积达上千亩,使原本连片的青山变成了“秃头山”。村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目前已经种下杜英、月桂、香樟等各类苗木共计3000余株。他说,这一带山地坡度大,只有100亩左右山地可种植树木,除50亩纪念林外,另外50亩将培育成经济林,其余近900亩山地全面封山育林。镇政府已把封山任务分解到相关的10多个村,组织劳力清理树枝,让剩下的树桩利用“母本”抽出新枝,在两三年内达到自然复绿的目的。

  血的教训时时不能忘记!森林火灾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着。“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相信我们不会辜负你们!”吕明扬说,每次他陪人上来祭奠英灵,都会对英雄说这同一句话,好像三位英雄一直都没有走远……

  历时两个月行程5000公里“边界乡村行”划上圆满句号

  6月30日,参加“边界乡村行”的两路记者在一市镇跳头村会合。至此,由宁波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宁波市民政局、宁波市科协和宁波晚报主办的“建设新农村·宁波边界乡村行”大型采访活动划上了圆满句号。市记协主席任和君、宁波晚报副总编蒋佳敏、宁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潘家萍、一市镇党委书记潘晓春等有关领导来到跳头村,和记者们一起,共同庆祝采访活动胜利结束。

  行程足足5000公里,历时整整两个月,从余姚黄家埠镇十六户村开始至宁海一市镇跳头村,从北往南,本报6名记者分两路接力,分别深入到15个乡镇的15个乡村采访,力求发现边界乡村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报道新人、新事、新经验,挖掘特色,展示这些偏远山村村民对建设新农村的企盼和期待,以及他们决心改变农村面貌的决心和信心,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宁波边界乡村的新农村建设。

  市记协主席任和君向采访活动胜利结束表示祝贺,对晚报参与此次活动的采编人员表示充分肯定,并感谢15个乡镇党委及宣传部门对此次大型采访活动的大力支持。

  海边村落蟹肥果甜

  大海·村落·火车

  山连着山、岭接着岭,两个月来,我们“边界乡村行”采访小分队大部分时间一直在山区转悠。带着一种期待,我们开始了最后一站———一市镇跳头村的采访。采访车从宁海城关出发,山路盘旋,两边都是绿油油的枇杷树。突然,车子爬上一道山冈,视线顿时开阔起来。“啊,那是大海,我们终于见到大海了!”采访车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从山冈上往下看,一排排砖瓦房静静地坐落在山脚、海边,那就是跳头村,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吸引我们视线的,除了美丽的风景,还有不远处山腰上轰隆作响的工地,中铁十二局的招牌告诉我们,正在修建中的甬台温铁路要经过一市镇,其中经过跳头村的路段有1.6公里。

  热火朝天的工地,让记者感受到甬台温铁路建设的“激情脉动”。甬台温铁路从宁海县进入台州三门,第一个大工程就是总投资5300万元的旗门港特大桥,这将是跳头村人将来每天都可以看到的一道风景。“火车的开通,从眼前看也许无法给村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来看,老百姓一定可以从这条‘经济大动脉’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包括信息、渠道和眼界!”陪同我们采访的一市镇宣传委员叶老师告诉记者。

  村支书带头种梨

  采访车刚要进村,叶老师突然叫我们停车,她指着正在路边田里忙碌的一名中年男子说:“他叫张哲灿,是跳头村村支书,一个人种了100亩黄花梨,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张哲灿满脸笑容地带着记者在他精心伺弄的梨树地里转悠。“去年我们村遭受特大台风袭击,因此你们看到今年果子结得特别少,而且个头也很小,在我们跳头村要种点东西真是不容易,首先要过得了台风这一关,至少在心理上要有准备!”老张跟记者讲起了他的故事。

  老张年轻时曾在宁海县城、宁波等地做水果批发生意,也着实赚了些钱。虽然在外生活无忧,但他心里一直有个念头:能否回老家干番事业出来。几年前,老张在慈溪采购黄花梨,他觉得老家的水土种植黄花梨非常合适,而且自己又有销售渠道,于是回家做了农民,承包了100亩地开始创业。“如果没有台风,每亩地能有5000多元钱好赚,可是一碰上台风,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老张告诉记者,目前有好几个村民和他一块种起了黄花梨,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250亩,但也有些村民扛不住台风的损失打了退堂鼓。

  老张说,他觉得在跳头村搞种植,首先还是要考虑对抗台风,他打算把自己的部分种植地块进行品种改良,部分换种蜜梨,如果效果好的话,再让大家跟他一块学。“村里人都不容易,一半的青壮年劳力出去打工了,我们在村里做领导,还是要给村民做出些样子,带着村民一起致富!”老张的话挺实在。

  旗门青蟹全国闻名

  说起村里的特色经济,跳头村农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吕明扬告诉记者,除了山林经济以外,海产养殖是跳头村的头块牌子,特别让跳头人自豪的是,旗门塘的青蟹堪称全国第一。三门湾水质好,饵料生物丰富,工业污染少,具有优越的海水养殖条件。跳头村所有的200亩海塘作为旗门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门青蟹打响全国品牌的拳头产品。

  60岁的陈金土是地道的跳头村人,一身黝黑的皮肤,一顶破旧的草帽,乐观的老陈说起去年遭遇特大台风、40亩海塘损失无数的事情,脸上依旧带着笑。老陈说,他每年都要到杭州湾、福建等地寻找最好的青蟹幼苗,然后运回来放养,村里像他一样承包海塘养青蟹的村民有10来户,大家平时都在一起谈论养殖技术,不过在经销方面没有特别的措施,捞出来的青蟹基本都被三门人高价包了。

  老陈告诉记者,在他的带动下,他儿子承包了20亩海塘养殖青蟹,如今家里已经有了第三代,他准备鼓励小孙子以后好好念书,上大学读水产专业,回来把家乡的海产养殖发展得更好。

  品牌带来的“苦和甜”

  村支书老张告诉记者,地处三门湾湾底,一市镇的青蟹养殖天然条件好,出产的青蟹品质都很好,但在品牌经营上,他们要远远落后于跟他们一衣带水的三门。青蟹上市的季节到了,每天都有来自三门的收购车把青蟹从宁海收走,运到三门后进行包装,弄上防伪标志后再运到宁波和全国。老张说,跳头村的旗门青蟹收购价每500克不到50元,在杭州和上海市场上的售价每500克往往要七八十元,这部分由品牌带来的“甜头”就白白给人家赚了。

  一市镇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门”、“旗门”等青蟹品牌都已经被三门方面抢注,现在无论是镇里还是农民本身,都开始重视品牌效应。据记者了解,一市青蟹已经注册了相关的商标,并且今年刚刚通过国家“有机青蟹”的标准认证,为开拓品牌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重视品牌也就意味着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实惠,就拿最近的例子说,为了推广一市镇特产“宁海白枇杷”,今年镇政府拿出10多万元进行各项推广活动,最后的结果是“政府花了小钱,农民赚了大钱”,品牌实现了良性循环。老张告诉记者,一市镇已经成立了青蟹养殖协会,他准备在跳头村也成立相应的专业经济合作社,团结大家走精品之路,为海产养殖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晚报活动】

  捐建农村图书室

  一路走来,晚报的“边界乡村行”活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当我们的行程接近尾声时,宁海一位热心读者陈先生致电本报说,晚报的活动对他触动很深,他希望能够为晚报走访的边界农村做点事情。当得悉记者最后走访的跳头村还没有自己的图书室时,陈先生决定为这里捐建一个农村图书室。

  陈先生是宁海经典咖啡连锁店的负责人,他说,新农村建设提倡工业反哺农业,作为服务行业,也应该对新农村建设有所作为,尽己所能,服务于广大农民。6月30日,陈先生特地购置了一批农村实用的图书以及一些优秀著作送到村里,并表示今后将继续注资完善跳头村图书室,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为了让当地村民及时了解到宁波以及世界各地的资讯信息,陈先生决定,订阅《宁波日报》和《宁波晚报》各两份,供村民轮阅。

  记者顾霄扬魏萍通讯员陈勇周武军/文胡龙召石桂新/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