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让更多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13:58 正义网

  从2007年起就读北大的博士生,将100%获得学业奖学金,其中最高每年可获24600元;2007年入学的硕士生将有90%以上的学生获得学业奖学金。在昨天的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咨询日上,北大研究生院负责人公布了该校明年试点改革的内容。(《新京报》7月10日)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一直都是各界关注的热点。据悉,包括北大在内,2007年将有10所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试点改革。笔者认为,对于这场已经拉开帷幕的试点改革来

说,其核心应当更为明确地指向一个目标:让更多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

  长期以来,“研究生不研究”是我们的大学之痛,也是北大、清华被讥为“二流大学”的弊病之一。笔者归纳各种信息对研究生进行细分发现:一部分是混文凭的“考试机器”,一部分是准备出国的“背单词狂”,一部分是给导师打工的“廉价劳动力”,最后剩下的一部分才真正致力于“研究”。

  可以说,根据上述这种未必完全准确的分类,我们仍然能够大致看出研究生的不同趋向。很显然,力争让更多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才能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并进而促进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正是研究生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应当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

  改革研究生的学费、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用钱机制”,对于实现“研究生搞研究”的目标,正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毕竟,要想让更多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首先必须解决他们的基本生存问题。北大等试点高校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革“用钱机制”产生“激励效应”,鼓励更多已经生活无忧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也就成了试点改革的更高层次的目标。以此反观北大的改革内容:助教岗位,津贴标准为每月800元,每年发放10个月以上;助研岗位,博士生的标准每月不低于450元,硕士生每月不低于300元;而助管岗位则一般是每月800元——“助研”不如“助教”、“助管”?这就显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无论如何,能否让更多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是最终检验试点改革成败的关键。对于这场尚在襁褓之中的试点改革,我们唯有怀着热切的希望,并报之以良好的祝愿——但愿它能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但愿它能促进“创新型社会”的进步。

作者:宣华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