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啥总在高考后掀起“助学”热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14:10 正义网

  先来看两则新闻。其一:9日,2006新长城优秀特困高考生寻访行动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寻访行动由《新京报》、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搜狐网共同主办,即日起接受志愿者报名,并同时接受社会捐赠(《新京报》7月10日);其二:“希望工程圆梦——三秦学子助学行动”大型公益活动日前在陕西启动。这项活动将筹集100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200名今年新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中国青年报》7月10日)

  丝毫不能否认这类公益助学活动的价值。可以资助很多优秀高考生顺利进入大学就读,避免他们因经济困窘而失学。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此类助学活动似乎也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有扎堆而上的嫌疑——近年来,每到高考结束后,各地关于资助贫困生的热潮就会“不约而同”地掀起,而平时此类活动就较少。

  选择高考后这样一个时机集中开展助学活动,固然可以解决一些贫困学子的实际困难,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年复一年惯例式甚至是程式化的助学,也带有浓浓的“炒作”和不理性色彩——在高考后这种特定的时刻,社会舆论一哄而上将对贫困生的关注度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一阵火热喧嚣之后,此种热情就逐渐降低。前后反差之大,令人不能不反思——到底是“为了助学而助学”还是“为了活动而助学”?

  从现实来看,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在社会助学方面。由于没有一套长期而完善健全的机制指导运行,慈善助学活动大多以“节日性助学”或者“活动式助学”的面孔出现。比如,春节前很多地方会发起“资助贫困生回家过年活动”,高考后各地的“某某助学计划”就会群起启动,把贫困生当成明星一样宣传追捧。

  虽然各类“运动式助学活动”已经让很多贫困生受益,但对于庞大的贫困生群体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基础做起,尽快逐步建立相应的助学制度体系,使之长效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惠及贫困生群体。

作者:陈一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