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让孩子走出“城市羊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10:05 浙江在线

  7月10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没能中签,感觉比当年自己考大学还难”,“填了7个志愿,半个也没中……”昨天是广州市少年宫(含第二少年宫)第二学期培训班正式报名注册的日子,不少没能中签的家长在网上大倒苦水,甚至有近30名家长打算在少年宫通宵排队,等待剩余名额公布。昨天《中国青年报》也报道,80万兰州孩子无处打发漫漫长假,没有一个科技馆,难找到活动场所,不愿意去图书馆。

  暑假是孩子绝好的社会实践佳机,可当孩子离开学校,堵塞在社会资源有限的城市空间的时候,社会问题就出现了,学生人均社会资源利用率太少,太可怜,太微不足道,“学生无处可去”,陷入“城市羊圈”的沉重束缚中。学生暑假问题直接升格为了社会难题和家庭难题。暑假不够快乐,暑假成为孩子的“第三假期”,暑假成为“家庭囚犯”,暑假成为“危险受伤害高发期”。

  既然属于孩子的城市社会资源如此有限,社会、家长和学生为什么不将眼光放到广阔农村呢?这让笔者想到了很多学校组织的“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城市学生到农村生活居住,了解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农村生活的艰苦趣味,收获非常大。

  与其让孩子在城市无事可做、上网聊天、无事生非、拼命写作业等,不如将孩子适当放到乡村。那里的庄稼、农事可以提升孩子对生活的综合立体认识能力,清澈无污染的河水可以让孩子接触到美好的生活本源,纯朴乡情可让孩子领略到城市人情中没有的温暖、体恤和关照,更重要的是,孩子不用再进行文化学习,而在大自然课堂中“野蛮其体魄”,这种人格锻炼和意志升华真的非常关键而有必要。

  对此,肯定会有家长“反对”。“农村条件太苦,不讲卫生,又没有空调”!这种担心不无多余。可面对这些所谓的艰苦,孩子们会怎样认为呢?他们能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中疯狂玩耍,而不觉得疲倦和厌倦,说明他们对这种所谓的艰苦是能够承受的,也乐意承受。只不过家长、教育意志用自己的一厢情愿代替了它们的选择,代替了孩子的感受和向往而已。

  7月10日《浙江日报》报道了浙江上虞市上浦镇中组织的“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小分队”,“200多名初中生组成的5支小分队分别以青瓷文化、东山文化、虞舜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为保护活动主题,在整个暑期,他们将通过寻访一位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拜他们为师,学剪纸、学吹灯、学舞狮舞龙、学泥塑木雕、学民间礼仪等,使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搜集一个民间故事,让民间故事古为今用、传承创新、绽放异彩;收集一件民俗文物,寻找记录着农耕历史、浓缩着生活演变的民俗物品等形式,盘点家乡的文化遗产家底,守望家乡的精神家园”。这对于他们的社会规划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能起到了很好的现实锻炼和提升。这正是很多城市孩子向往而缺乏的。

  让孩子走出城市,走向艰苦,孩子不会出现什么“大意外”,适应能力强的他们会充分张扬潜在的人格和精神能力,在苦累中努力适应,成为真正能吃苦耐劳的大写的“人”。


作者: 耿银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