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私立高中部引来一个家长“陪读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08:45 新华网

  在位于呼和浩特市机场路的鸿德国际学校周边,近几年来形成一个一百多户的家长“陪读村”。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大都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旗县农村,他们被鸿德学校景宏高中部的优秀师资和高升学率所吸引,而陪读的家长则是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

  在城市孩子“择校热”的同时,大批县城、农村的孩子涌入城市,希望在城市学校占领一张课桌,形成一股“择城”教育的风潮。

  一个“陪读村”的形成

  72岁的蒋秀兰老人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度过的:早上5点半起床,给外甥做早饭;8点买菜,11点做午饭;下午看会儿电视,下午5点做晚饭;晚上有可能在附近转一转,然后继续看电视,或者看着外甥做作业,在外甥12点睡之前她也很难入睡。

  蒋秀兰来自距离呼和浩特市几十里外的武川县农村,今年3月,蒋秀兰的女儿、女婿将他们的孩子送到了呼和浩特市鸿德国际学校读书,为了照顾孩子,腾不出时间的家长只好请老人出马,陪着孩子一起来到了呼市。

  最远追溯到三年前,在呼和浩特鸿德国际学校周围,开始逐渐出现蒋秀兰老人这样的"陪读家庭",最终形成了100多户的“陪读村”。陪读村的居民大都来自内蒙古各个旗县或者边远的农村,他们中既有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也不乏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他们不是学生,却按照学校的时间表起床、做饭、休息,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顾孩子。

  “陪读村”中,每个人的生活和蒋秀兰老人大同小异,没有娱乐,单调乏味,让人不时地产生思乡之痛或忍受夫妻两地分居之苦,经济上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孙女士是乌兰察布市右旗人,两年前她辞掉工作,专门陪女儿来到呼市,做起了全职“陪读”妈妈。她算账说,每月的房租100元,水、电、吃饭至少要300元,孩子的零花钱、其他日常开销,一月没有500元是不够的。加上交学校的4700元的学费,一年至少需要1万元。这笔钱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轻松拿出的。

  陪读村居民的聚散只取决于一个结果:孩子是否考上了大学。他们来此的目的也很单纯:城市学校的教育质量要高于县城和农村,甚至两个市之间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差别。为此他们付出很大代价,不辞辛苦地从县城、乡村来到呼市,为的就是追求一个好的学校,给下一代争取一张更有把握的“大学入场券”。

  优秀师资的磁力效应

  令众多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的鸿德学校景宏高中部到底有什么魔力?答案很简单,因为这里有一批原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高中集宁市一中的优秀教师,他们采用不同于公立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实现了高考的高升学率。

  走进位于鸿德学校西侧的景宏高中部教学楼,感觉与普通的高中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每一个教室的班容量都很大,从讲台到教室后墙,坐着满满的学生。

  5年来,景宏高中部的学生从350人发展到850人。在这里,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在14个小时以上,从早上6点半开始,直到夜里10点半,住校外的学生常常延续到夜里12点。双休日也抓得很紧,一年比公办学校多上课一个半月,但不多收任何费用。近乎封闭式的管理使学生专心读书,几乎不受外界干扰。数学教师白占良说:“我们老师全部心思都用在教学上,整天在学校里,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找到我们,师生关系很融洽。”

  对于众多的家长和学生而言,学校的高升学率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他们。来自察哈尔右翼中旗科布尔镇的赵美人说:“在景宏高中部读书的中旗籍学生,百分之百都考上了大学。”据学校的统计,仅2004年第一届毕业生升学率就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重点大学升学率达到45%以上。目前,学校生源已包括全区从东到西12个盟市。

  随着学校的发展,景宏高中部准备迁址到条件更好的曙光中学,与之联合办学。消息一经传出,许多家长纷纷前往曙光中学附近的租住房屋。为了应对将来更多的陪读家长,景宏高中部还特意在曙光中学盖起一栋陪读楼。

  择城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事实上,呼和浩特市“陪读村”现象并不是一个特例。近几年,在全国许多城市,同样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陪读家庭”。为了使他们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许多县城和农村的家长想尽办法,克服困难,走上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择城”教育之路。

  每天下午4点10分,康英花准时来到小学门前,接她的两个孙子回刚刚租来不久的住所。今年春季开学之前,王剀和王苗还在呼和浩特市郊区一所农村小学上学,他们的父亲通过熟人,将两个孩子转入市区的一所小学,王剀上四年级,王苗上二年级。奶奶康英花便跟了过来,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负责接送孙子上下学,做饭等所有杂事。

  康英花说,在市区小学和农村小学上学区别很大,最明显的是支出骤然上升,房租一月450元,三个人的生活开销一月最少300元。但所有这些都是值得的,因为市区小学的质量很高:英语课、语音课、电脑课都已开设,校风也好,老师也负责,这些都是那所农村小学所缺乏的。

  去年,王剀和王苗原来就读的农村小学毕业生有110多个,按照规定,他们应该到附近的一所农村中学读书。但到开学时,这所中学只招收到80名学生,其他的30名学生都选择了去市区中学读书。这所中学的负责人说,学校的境遇并不是最坏的,因为距离呼和浩特市比较近,走了一部分学生,还可以招收到更偏远地区的一些学生。去年该校初一招了210名学生,有120名来自其他相对偏远地区。其实,每所农村学校都有去外面读书的,首选当然是市区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其次就是这些离市区不远的学校,最难过的是距离市区远的农村学校,那里只见学生走不见学生来。

  农村教育的尴尬

  “择城”现象的兴起,反映出农民对农村现有教育的一种放弃。对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农村学校的种种问题,导致了整体教学质量低下,已不足以实现他们的孩子“跳龙门”的梦想与希望。而大批心怀理想的学生“跳槽”,反过来又给予了农村学校致命的一击。

  师资流失是农村学校难以抹去的阴影。张家口市尚义一中是尚义县唯一一所高中,从2003年到2005年,该校三年共流走教师28名,其中仅2004年就走了14名。康保县一中去年有5名高三任课教师被私立学校聘走,其中一位是康保县高中年级唯一一位特级教师。2002年成立的涿鹿县私立学校北晨中学,招聘的10多位初中教师中,几乎清一色地来自基层公立学校。

  呼和浩特市郊区一所中学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基层学校正在沦为市区学校和私立学校的优秀教师“培训基地”,每有一名优秀教师,最终的结果总是被挖走。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有一批优秀、敬业的教师。大批教师的流失,导致了当地家长对学校信心丧失。

  学校师资力量削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反过来,教学质量的下降,会失去更多的优秀学生。前几年,河北威县一中本二上线的学生有120多名,多有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学生。但在这几年,升学率却持续下降,去年本二上线的学生只有85名。“我们的生源质量一直在下降。”该校负责人说。在现有的升学体制下,几乎所有的高分学生都选择了去市区重点中学上学,“留下来的学生在起跑线上,向后倒退了几十米。”

  “一所学校,没有了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一夜之间就会沦为末流学校。”呼和浩特郊区一所中学的负责人说,现在许多农村中学中,很多是对升学不感兴趣或不抱希望的学生,大多数的成绩较好的学生,都进了城。农村学校已经陷入了一个泥沼难以自拔:教学质量差-吸引不到好学生-没有好生源-教学质量更差。

  择城热背后的城乡教育“博弈”

  

  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农民的孩子来说,读书升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之一。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从2006年起的两年内,在我国农村地区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这一举措为农村孩子的求学进一步铺平了道路。但是,“择城热”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了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硬伤”,让农民孩子的求学之路变得更不平坦。

  归根结底,择城热的形成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城乡教育存在巨大的鸿沟,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可以填平的。吸引生源方面,尤其是优秀生源,城市学校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场城乡“博弈”中,输家毫无悬念属于农村。

  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一般,“择城热”引发的变化环环相扣。城市的教育资源是一定的,多年来,城市学校班容“臃肿”一直难以解决,本该45人的班级挤着60人、70人或者更多。班容“臃肿”带来的不仅是学习环境的恶化,它还会衍生出教学质量下降、教师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择城热”无疑给这种现象火上浇油。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进城读书,众多农民选择这条路时投入了太多的希望,谁也没有理由指责他们。但是,城市学校毕竟不可能容纳太多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必须“留守”在农村学校。随着学生大批出走,教师的毅然离去,农村学校面对的将是一个生存或死亡的选择,农村孩子的大多数将受到伤害,整个教育体系将受到伤害。从这个角度讲,择城热背后的城乡“博弈”没有赢家,只有输家。(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