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大熊猫栖息地申遗成功为大熊猫野外放归创造条件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20:32 新华网 |
新华网四川雅安7月12日电(记者海明威 白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12日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大熊猫专家认为,栖息地的整体保护将有助于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岛屿化”现象,扩大熊猫的基因库,也将为今后大熊猫放归野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专家同时提醒,申遗成功,开发旅游要慎重 “大熊猫栖息的山岭间由于被河流以及公路隔开,造成其迁徙困难,熊猫普遍近亲 繁殖、种群退化。”原四川雅安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研究大熊猫36年的专家崔学振说。他介绍说,这次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统一名称下,首先申报的是邛崃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涵盖9个风景名胜区和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510平方公里。这里约生活着300余只大熊猫和大量其他珍稀动植物。 他说,像大熊猫栖息地这样的跨山岭成片申报,有利于整体规划保护大熊猫,为其生态迁徙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已经开始实施一项名为‘大熊猫生态走廊’工程,目前在做的工作是排除大熊猫领地中的人为干扰,包括搬迁工厂、房屋等建筑设施。”崔学振说。 据崔学振介绍,“大熊猫生态走廊”工程建设最早于1987年提出,主要指通过在一个个相对孤立的大熊猫栖息地之间种植箭竹林,将不同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以扩大大熊猫活动范围,增加大熊猫的种群交流。 “熊猫可以自由迁徙以后,其基因也可以得到交流,将扩大其基因库,促进其种群的进化。”崔学振说。 他告诉记者,在排除“人为干扰”后,就将开始规划生态走廊的具体范围,着手种植竹林。事实上,自1988年开始,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在河道边,公路旁等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种植竹林,今后逐步扩大到海拔二、三千米高的大熊猫活动区域。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雅安碧峰峡基地主任魏荣平告诉新华社记者,世界自然遗产的要求极为严格,栖息地内对大熊猫生存构成威胁的人为干扰都将一一被排除,以确保大熊猫有良好的居住生存条件。 随着中国人工繁殖大熊猫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圈养大熊猫数量逐渐增多。“野外环境的改善也为今后大熊猫陆续放归野外提供良好生态空间创造有利条件。”魏荣平说。 “成为自然遗产以后,大熊猫栖息地内及周边不可大兴土木,修建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防止游客大量涌入对栖息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伤害,对熊猫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崔学振说。 崔学振介绍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实验区三大块。目前游客只能进入保护区边缘的实验区部分游览。 魏荣平说,成为自然遗产地之后,栖息地的核心区范围内需完全杜绝人为活动,科研活动也不例外。实验区内可以允许适度的旅游开发。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濒危动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目前,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仅存159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四川省和陕西省。截止到2005年底,全世界圈养的大熊猫有180多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