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唯开事件敲响手机制造商资金链警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09:14 南方日报

  银行追债、法院查封、经销商、员工围堵总部、爆发抢货风波……上周在厦门唯开通信(中国)有限公司发生的一幕幕“闹剧”,让人觉得分外眼熟。一年前,这些场景都曾经在广州南方高科出现,如今的再度上演是否意味着唯开事件和南方高科事件背后也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联系呢?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导火索同为银行欠款

  一年前,南方高科因为被长沙商业银行追讨2000万元欠款而“惨遭”广州市开发区法院查封仓库和生产线,从此引爆资金链危机,最终积重难返,自主品牌手机的生产销售全面停顿。至今,南方高科还在艰难重组之中,其生产线也只能依靠OEM订单勉强维持运转。当时,南方高科事件曾经引发手机行业对于资金链风险的高度关注。因为在南方高科之前,已经有科健、熊猫等多家国产手机厂商的“前辈”品牌栽倒在了资金链断裂之上。一时之间,警钟长鸣,高风险的资金运作手法在国产手机厂商中被纷纷叫停。

  没想到的是,一年后这一幕再度上演,主角变成了一家韩系手机厂商——唯开通信。其韩国总公司因为拖欠韩国国家建设基金17.8亿韩元欠款无力偿还,也已经走到了破产边缘。母公司的财务危机也连带出了唯开中国的真实现状,拖欠当地银行欠款近5亿元,拖欠员工工资、经销商货款、供货商材料款数额惊人,总体负债可能超过10亿元,显然又是一个资金链断裂的典型案例。

  违规操作导致高风险

  是什么使得资金链断裂事件在手机制造行业反复上演?一位深圳国产手机厂商的老总告诉记者,大量的违规操作是造成资金链断裂的最主要原因。和“传统”的家电行业、PC行业相比,手机行业目前仍处于一个利润较高的时期。据天时达集团副总裁吴裕揭告诉记者,手机目前的毛利率还保持在20%-30%左右,而夏新、波导等国产手机厂商今年一季度的年报也显示其毛利率重新回升到了15%左右的水平。但高利润回报同时也需要高投入,手机产品的换代迅速,这对企业的现金保有量和流动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特点使得一些自有资金不足的厂商纷纷采取了高风险的“借鸡生蛋”模式。

  简单来说,手机厂商如果自行研发或是引进了一款机型,只需要先生产出几台样机,就敢于向经销商进行“预销售”,获得经销商认可后,经销商需要“先付款,后提货”,厂商则利用经销商预交的货款组织大规模生产。这种模式看起来可以缓解手机厂商的资金压力,但事实上则留下了不少风险。

  因为不少经销商自有资金也不是很足,为了预交货款必须向银行借贷,如果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话还需要手机厂商出面,在银行、手机厂商、经销商之间形成“三方承兑”关系。据银行方面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这种三方承兑一般都是厂商先从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然后为经销商提供信用担保,帮助其从银行获得贷款,经销商再转手将贷款变成货款交付给厂商。这样运作,如果产品畅销,厂商当然能够快速回笼资金,支付银行贷款,但是如果产品滞销或是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供应不上,则很容易发生银行追债、资金链断裂的严重问题。

  当年的南方高科之所以被2000万元欠款拖下水,“三方承兑”可谓“功不可没”,如今的唯开事件,据内部人士透露,也跟这种高风险的资金运作模式离不开关系。

  资金链警钟需要长鸣

  时隔一年,两家不同的手机厂商却因为同样的原因走入了艰难困境,再加上之前的上海易美、南京熊猫、深圳科健,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都在向我们示警:资金链运作需要稳健,高风险借贷经营只能解手机厂商的一时之困,绝不是安身立命之本。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方承兑”之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的一些手机厂商还经常使用担保借款、质押借款、进口押汇借款等短期融资手段。和“三方承兑”一样,这些资金运作模式都存在巨大风险,只要银行一收口袋,厂商就可能会吃大亏、倒大霉。明知风险巨大,为何仍有不少手机厂商以身犯险呢?据业内人士透露,以小博大的投机经营意识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发展心态可以说是罪魁祸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手机市场的经营环境开始转好,大规模的换机市场开始启动,农村手机市场也开始走向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使得不少厂商重新看到了机会,希望能够抓住机会,大干快上,乘机捞上一票。但这些厂商多为新进入的品牌,自有资金实力不甚丰厚,于是高风险的资金运作方式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对于这种风气,康佳通信总经理李宏韬表示,业内需要警钟长鸣,毕竟厂商倒闭,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也会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伤害,长此以往,将会对手机行业整体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好不容易才重新建立起品牌形象的国产手机群体更是会首当其冲。

  本报记者程鹏

  图:

  除唯开之外,资金链断裂拖垮的手机厂商还有熊猫、科健、南方高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