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加息时点应在9月份前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10:10 四川新闻网

  半年度经济数据已在市场广为流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经常项目顺差以及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表明,GDP增长处于过热的边缘,固定资产投资潜在动力十足,较大规模的外部不均衡仍在持续,生产成本压力开始显现。

  在宏观经济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和调控宏观经济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重点在于货币政策。我国的货币政策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

操作、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与指导性信贷计划(窗口指导)等。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在探讨具体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目前中国经济的特点。我国经济呈现以下几个特点:货币供应量偏快、高储蓄率、高投资率、高外贸顺差、流动性充裕、投资与出口占据GDP的主要部分等等。目前,国内经济的过热来自于充裕流动性导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部需求,充裕的流动性来自于经常项目下顺差被动冲销的货币投放;外部需求则与顺差相对应,来自于国际产业分工、出口导向战略与综合比较优势。

  导致国内经济过热的两大原因,流动性过剩和出口,归根结底都可以视为外部不均衡导致的结果,在汇率体制微幅调整和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的背景下,动用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将是“带着链条跳舞”的高难度动作。

  针对信贷增长过快的情况,窗口指导是最为有效的政策,但在银行市场化之后,窗口指导的政策效果大为削弱,央行有必要使用更为市场化的政策,比如利率工具、准备金率工具和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

  一般而言,针对过热的有效措施是调整基准利率,也就是加息。利率政策作为一个全局变量,收紧货币供应量,抬升市场利率,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控制信贷投放,可以有效收紧存款的货币创造,进而达到调控经济增长速度的最终目的。在我国,从短期的角度,加息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并不尽然,供给的敏感性小于国内需求,国外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弹性更小,因此,短期内加息可能进一步挤压国内需求,但从长期来看,加息仍然是值得依赖的有效紧缩货币工具,是目前央行的较优选择。此外,鉴于成本压力对通胀的影响开始逐渐呈现,也是推动央行考虑加息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息时点方面,应有一定的提前量,在通胀抬头之前开始加息进程。有研究认为汇率改革国家不宜贸然加息,但笔者认为,由于本币升值预期远远大于加息预期,因此,加息与否并不能改变本币升值轨迹;相反,如果总供给总需求以及经常项目顺差下降,升值预期自然会减弱,加息并不是升值的助推器。

  作为针对流动性过剩的准备金率工具,也是央行可以考虑的措施,准备金率工具的目标在于收紧银行的流动性,直接限制银行贷款的投放与货币创造,是短期有效的工具,但长期来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和货币投放的问题。

  在利率和准备金率等非连续性工具之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满足常规性连续微调货币供应量调节的需要,央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发行票据或进行回购操作,来达到吞吐基础货币量的目的,但公开市场操作与准备金率政策一样,是在一个阶段内小幅调整的工具,如果长期使用大量的冲销策略,将流动性延后,将使央行背负较大的调控成本。

  笔者认为,当前加息预期较强,但加息时点应在9月份前后,在此之前,央行可能选择对现有政策的观望配合以公开市场操作和定向票据,若三季度数据仍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外,那么加息或许将成为必然。(峰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