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海洋“荒漠化”密码 渔业修复企盼产业化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11:30 青岛新闻网

  人工增殖放流破解海洋“荒漠化”密码

  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污染,酷渔滥捕,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洋“荒漠化”日趋严重。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技术 推广站站长张永举回忆说,计划经济时代渔民出海打鱼

基本上都是“晚上回来鱼满仓”,七八公分宽的刀鱼、几十公分长的大黄花都吃腻了,那个年代什么样的鱼没见过、没吃过。政府还出台政策扶持渔民造大船,每造一艘补助1万元。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捕捞能力已经远远大于再生能力,青岛海域渔业资源明显下滑,渔民越来越感到打鱼难,捕不着大鱼干脆小鱼也不放过,网目越来越小,“绝户网”撒下去,鱼爷爷、鱼爸爸,连同鱼子鱼孙,统统“一网打尽”,久而久之,海洋渔业资源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任一平教授对记者说,胶州湾以前是我市产卵洄游索饵场所,现在基本形成不了鱼群,只有零星一点小型化鱼类。任教授忧心忡忡地说,以前胶州湾主要有20多种鱼类,由于资源过度利用,加之陆源排污,6种处于严重衰退,有的甚至已濒临灭绝,比如以前胶州湾盛产的大黄花鱼,现在野生的基本没有了,只能靠养殖,如果再不加以保护,有些鱼种灭绝决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近几年来,渔民们已经越来越感到捕鱼太难,有些渔民选择停船歇业,而有些渔民则干脆上岸,转投其他的行业。城阳区红岛街道办事处一位姓李的船老大对记者说,休渔期前两个月,他就不出海捕鱼了,出海也捕不了多少海货,现在油价还那么高,出海亏本呀,他把船停在码头,现在家闲着,偶尔去朋友那儿帮帮忙。据统计,去年我市积极实施减船转产转业计划,顺利拆解渔民自愿报废捕捞渔船169艘,压减渔船功率6523千瓦。

  近海环境污染和滥捕,导致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只向海洋“索取”的传统方式,已经制约着渔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市采取人工增殖放流策略,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修复行动。

  破解海洋“荒漠化”密码

  据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人士介绍,我市通过政府出资,购苗助渔的方式,将优质健康的水产苗种投放到水质好、浮游生物丰富的胶州湾、崂山湾、胶南的古镇口湾,为当地渔民开辟一条致富之路。

  今年,农业部、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和青岛市财政共同筹资310万元,对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海蜇、魁蚶等五个品种水产苗种进行增殖放流,投放苗种1.8亿粒尾,其中,中国对虾8000万尾,日本对虾8000万尾,梭子蟹500万只,海蜇800万只,魁蚶1000万粒。去年,政府出资240万元,将四个品种的1亿尾健康水产苗种投放到青岛近海。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今年都超过了去年。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有关人士介绍,与往年不同,今年在对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苗种的选择上首次实行了公开招标,降低了采购成本。由于对竞标企业有严格的“入门”标准,也使优质苗种呼之欲出,保证了放流苗种质量、苗种健康。

  其实,我市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方面的探索由来已久。据张永举介绍,人工增殖放流最早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渤海、黄海开始,最早放流的只有真鲷和中国对虾两个品种,后来增殖放流的数量逐渐增大,到2005年,我市人工增殖放流的品种增加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海蜇四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实践、专家的研究,我市已经总结出适合近海渔业资源增殖的品种,根据不同的海域情况,人工放流的品种也不尽相同,比如莱州湾盐度较低,比较适合放流海蜇和梭子蟹,而东营则比较适合文蛤。另外,市海洋与渔业局在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人工增殖放流实施方案,选择了自然资源基础好,放流种群洄游区域窄,滞留时间长,有利于提高回捕率、半封闭型的胶州湾、崂山湾和古镇口湾等三处海湾。

  人工增殖放流收到明显的效果,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渔民。渔业处有关人士对记者说,投入大海的中国对虾苗长约2.5公分,日本对虾苗长约0.8公分,海蜇长约0.8公分,经过休渔期两个半月的生长,中国对虾大约长成12公分以上,日本对虾约10公分以上,而海蜇要长到5公斤以上。放流1万尾对虾苗,能捕回700头成品虾。去年他们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休渔期结束后,渔民出海打鱼,一趟大约捕到20多公斤的中国对虾,少的也有几公斤,按照现在市价中国对虾每0.5公斤60~70元计算,受益近3000元。据山东省海洋捕捞站连续多年对放流品种进行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对虾放流的投入产出比是1:15,海蛰的投入产出比是1:33.6。经市渔政等部门严格管理,去年我市渔民回捕中国对虾720吨,日本对虾100吨,海蜇1530吨,梭子蟹90吨,产值达1.6亿元,投入产值比为1∶10以上。今年我市投放苗种1.8亿粒尾,届时,从秋汛到明年的春汛,渔区的渔民将有近四个亿的额外收入。

  记者在崂山区王哥庄会场村码头采访,一位姓王的船老大对记者说,“‘会场梭子蟹’现在名气不小,这主要是2004年注册了商标,同样品种的蟹子,这里的蟹子价格较别处的蟹子高出约25%,其肉质鲜美、品质优良,一到节假日,供不应求,等到来年开春,‘顶盖肥’的蟹子就会洄游到崂山湾海域,到那时,我请你们吃大蟹子!”人工增殖放流使会场村的渔民又捕到久违的梭子蟹,也使渔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呼唤产业化之路

  “目前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还基本由政府来做。”有关人士对记者说。由于资金有限,因此增殖的品种较少、规模较小。

  去年,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起草完成了《青岛市渔业资源增殖管理规定》,对增殖放流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增殖区的选划和管理、增殖放流苗种的品质要求、对增殖放流的科学指导、监督管理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虽然渔业资源增殖正在向法制化、规范化迈进,但有关专家指出增殖放流目前尚属新兴产业,很多方面仍处探索阶段。资金的制约、品种的制约、管理的制约以及渔民素质的制约,多年来也制约着增殖业向“大增殖”产业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我市用于增殖放流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农业部专项资金,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从渔民上交的渔业资源保护费中拨出一块资金给各地市,然后市财政再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今年三方资金加起来为310万元。“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渔业资源增殖的资金投入,但与发展增殖业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有关人士指出,我市近海有很多适宜增殖的品种,但由于资金不足,目前只有几个品种初具增殖规模。

  任一平教授认为,生态修复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增殖放流,比如人工渔礁,而投资主体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尝试社会投资,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发达国家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企业基本是主要的投资方,产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据了解,人工渔礁是以人为手段向适宜水域投放工程块体,包括旧船、轮胎等废弃物,为鱼虾等增殖生物营造栖息地,来达到提高渔业产量的目的。主要办法是在优选水域环境中人工设置各种构造物,形成适宜鱼类繁殖生长的场所,达到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优化并限制近岸海域底拖网作业的目的,从而为优质捕捞生产和游钓作业提供基础,推进近海渔业“渔牧化”发展。建设人工渔礁是我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初步统计,全省已建成以开展海珍品和经济鱼类增殖为主的大型增殖型人工渔礁11处。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有人建议,可以尝试将渔民缴纳的捕捞证的费用转让给投资的企业,或让企业代收;也有人建议,可以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增殖业予以优惠扶持,在沿海省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确定渔业资源增殖的法律地位,以促进增殖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安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