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东上游经济加速 党校教授称之为东部最穷省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12:54 青岛新闻网

  本报记者 定军 王法争 北京 济南报道

  7月9日,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大雁矿业集团悄悄更换了招牌,易名为鲁能大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来自千里之外的山东鲁能集团成为这片草原深处的煤海的新主人。

  鲁能雄心勃勃,打算依托大雁矿区及周边的资源,打造一个年产原煤4000万吨以上、发电装机容量660万千瓦以上、年产甲醇200万吨,并向下游相关产业延伸的能源、重化和矿石深加工基地。

  总部位于济南的鲁能“能源帝国”的扩张,是山东省令人瞩目的工业崛起运动的一部分。工业的超高速增长使这个原本盛产煤的省份已经开始缺煤,7家省属煤炭企业不得不响应政府号召到省外寻找更多的煤矿。目前它们在外省掌握的煤炭储量已相当于山东本省煤炭年产量的101倍。

  能源饥渴的背后,是一个谜一样的“工业奇迹”。

  最新发布的数字是,今年前5个月,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26.1亿元,接近广东和江苏之和。

  有人将此视为中国经济利润中心北移的标志,尽管这些数据和“山东奇迹”本身都倍受争议。

  “21世纪初看山东”

  “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初看山东。”

  作为山东省政府的智囊,山东省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起这话时,一脸的笑意,一脸的自信。

  他的笑意背后,是山东工业一张漂亮的脸。

  据山东官方的统计数字,继2005年底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广东后,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山东的整个工业增加值,甚至整个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跃居全国第一似乎已成定局。

  今年一季度,山东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485亿元,同比增加18.3%,距第一位的广东2505亿元,只有20亿元之遥。接下来,今年头4个月和头5个月,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超过广东149亿元和207亿元。

  “这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张卫国说,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山东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只是时间问题。

  山东工业的强势崛起引起高层关注。在国务院酝酿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之际,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于6月份亲赴山东调研。“(此行)任务有两个,一是看能耗,山东的能耗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二是看山东的经济情况,是不是像报的那么大。”一位知情人士说。

  不过,面对这大好形势,山东政府各部门面对记者的采访却是三缄其口。今年以来,山东还没有正式公开过一次关于GDP增长速度的数字,也不再公布居民存款总额等敏感数据。而关于山东工业何时跃居第一,以及位居第一的具体数字,山东政府也还没有对外公布。

  曾经沧海

  山东官方的低调处理或许是有道理的,因为山东做第一工业大省的梦想不久前曾一度受挫。

  2005年9月份,多家媒体发布称,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该年上半年达到4099亿元,超过了广东的3985亿元。媒体据此预言山东的整个工业增加值不久将超过广东。

  但这个乐观论断很快受到挑战——2005年12月份,国家统计局开始公布2004年的普查数据。按照普查后新的核算方法,山东省2004年GDP总量为15021.8亿元,比普查前的15490亿元减少约400多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为8478.7亿元,比普查前的数字减少245亿元。工业增加值为7576.1亿元,比普查前减少223亿元。

  而广东当时的情况是,2004年广东普查后的生产总值为18864.62亿元,比原来的16039.46亿元增加2825.16亿元,增量全国第一。普查后的整个工业增加值,广东仍领先于山东。

  但是山东的“上游经济”仍在加速。

  “山东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应该是在去年下半年超过广东的,整个工业增加值,应该是在4月份超过的。”张卫国语气肯定地说。

  不过,山东省统计局对记者的求证并未给以肯定的回答。该局综合处的一位人士指出,山东第二季度的数字还没有出来,至于第一季度的数字,因为没有掌握全国各地的,所以不好比较。

  “两头在内”的超级利润

  但山东工业的快速冒升还是可以确定的事实。

  山东省7月5日在青岛召开全省第二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山东省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在会议文件中分析说,山东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与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不减,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迅速增加有关。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所的曹建海则认为,其他几个传统强省占据下游产品行业,加工贸易附加值往往较低,由于竞争激烈,所以很吃亏。而山东占据上游产品行业,也大力发展中间产品,都是面向国内的,因此附加值很高。

  山东经济依靠的是“两头在内”——“原料和市场”都在国内,原料甚至在省内。这与其他几个传统强省的“两头在外”完全不同。

  这一观点在刚刚公布的2005年度山东省100强企业名单上得到某种程度的印证——名单上排前20位的企业中,有9家从事石化和煤炭业务,另有3家属于和矿产联系紧密的钢铁企业,1家经营海洋化工。这13家企业都是“两头在内”的资源型企业。

  这种经济模式的不同反映在利润的聚集上。据悉,今年前5个月,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26.1亿元,占全国总额的1/6左右,增长44.0%,接近广东和江苏之和的1200亿。

  这和全国的情况一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头5个月,全国80%的新增工业利润集中在煤炭、石油、电力、有色金属等行业,而山东在这几个行业都具有优势。

  可以说,山东的高利润,很大程度依靠的是资源收入。

  山东目前的资源优势在全国首屈一指。国家发改委曾做过的一项调研发现,山东的资源门类、品种、总量在全国仅仅次于上海、江苏一带的长三角。如果从单个省份看,位居全国第一。

  2005年完成的《山东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也显示,山东省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山东目前共发现各类矿产150多种,探明储量的81种,储量列全国前10位的有58种。石油、黄金、煤炭、石膏、石墨、石英石储量均居全国首位,保有储量资源潜在价值约4500亿元,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较大。

  在全国2003-2004年饱受电力短缺之苦时,山东从未缺过电。相反山东由于占据上游的资源优势,全力发展中间产业。

  张卫国认为,山东的大部分产业原料来于本地,虽然最终产品很少,但中间产品是大头,因此山东不必考虑终端市场的竞争。

  南北模式优劣之辩

  对于山东这种经济模式的优劣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张卫国持乐观看法。

  在张卫国看来,山东的成功是“21世纪初看环渤海经济圈”的必然结果。山东目前具有海陆空的区位优势,拥有全国最多的矿产资源,以及全国第二大人口省份的廉价人力成本优势,这种优势其他省份难以具备,山东模式也难以复制。

  据悉,山东政府也意识到过多依赖国有大型企业,即所谓“大象经济”过重的弊端,正全力发展中小企业以及私营经济,服务业也预备发力。

  为此,山东省派专家到云南、广东、江苏、上海等地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研,以吸纳这些省市的经验。

  “云南的经济不很发达,但民俗旅游发展得不错,值得借鉴。广东是服务业非常发达,珠三角晚上12点夜生活才开始,大部分是不夜城,但是山东晚上9点就黑了,差距太大。”

  张卫国认为,凭借资源优势,山东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中间产品,再发展加工产品,最后发展服务业,这使得山东经济至少还将有8-10年的快速增长时间。“想降都降不下来,必将每年超出发达省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一跃而为第一经济大省。”张卫国说。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像张卫国这么乐观。就连山东的部分学者,也对“山东奇迹”表示质疑和担忧。

  山东省一位从事税务咨询的专家说,由于山东与浙江、江苏等省份的产业结构没有很大的区别,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不是GDP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泡沫,就是山东的税负偏低。

  2005年山东的GDP为18468.3亿元,高居全国第二位,其国税、地税收入占GDP的比例分别只有7.75%和3.3%。而广东、上海、浙江、江苏、辽宁5个东部省市的国地税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3.14%和6.32%、26.71%和11.7%、12.44%和6.19%、10.52%和4.65%、11.19%和4.86%,均高于山东。

  而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程国有教授,则将山东描述为“东部地区最穷的省份”。

  程的观点来自其数据分析:山东省人均财政支出为1294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81元。这一指标,在江苏是人均1744元,广东2230元,东北地区1979元,京津冀地区2339元。

  民生方面,山东的居民可支配收入9438元,仅与全国平均水平9422元相当,明显低于江苏省的10482元,广东省的13628元,京津冀地区的11685元;山东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272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024元,低于江苏省18202元,广东省21000元,京津冀地区20773元。

  此外,山东工业的高耗能也引人注目。据山东省有关方面的统计,从2004年起山东的能源消耗总量首次超过生产总量,由能源输出大省转变成了能源净输入省,并成为全国第二大能耗省份。

  显然,“超越什么省份只是一个说法而已,而超越自身,才是更重要的。”一位分析人士评论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