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莫斯科房价为何猛蹿(独家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23:02 环球时报

  

莫斯科房价为何猛蹿(独家报道)
莫斯科的建筑工人正在建造一个花园小区。对于想在莫斯科买房的人而言,刊登售房信息的报纸就像军事战报一样。用俄罗斯《劳动报》的话说,每条信息对购房者的钱包都是一个打击。莫斯科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地产商的利润究竟有多大?俄罗斯《消息报》近日对此进行了披露。

  “莫斯科速度”

  近年来,莫斯科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牛市”,今年年初莫斯科平均房价还只有每平方米2800多美元,截至6月底,均价已经超过每平方米3500美元,增幅高达25%,这种创纪录的房价提升速度已经超过莫斯科居民的心理承受底线,被戏称为“莫斯科速度”。有的俄罗斯朋友开玩笑说,现在莫斯科不是拉达开得比火箭快,而是房价涨得比火箭快。

  与其他大城市的房价相比,莫斯科也位居前列。在世界各大首都中,伦敦房价最高,达每平方米13000美元,巴黎每平方米8500美元居世界第二,莫斯科以每平方米3500美元的价格进入三甲行列。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的房价仅为莫斯科的一半,最便宜的南部联邦区每平方米房价仅为700美元。

  房价是怎么构成的

  建造成本每平方米大约1000美元。根据《消息报》对莫斯科房地产专家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莫斯科新商品房的建造成本只有每平方米700美元,其中地皮价格占了相当大的部分。据《俄罗斯报》11日报道,现在连莫斯科近郊的土地也涨到了每平方米70美元以上。如果加上工程管道费用每平方米300美元,商品房的造价就是每平方米1000美元左右。

  市政份额——每平方米400美元。市政份额是房地产开发商必须支付给莫斯科市政府的一笔费用。由于联邦法律未对此作出规定,因此莫斯科市政府可以自行与地产商敲定“游戏规则”。一般而言,新建住房的40%要划归莫斯科市政府支配,而开发商一般会用现金“赎回”这部分商品房,并将这部分成本转移到其他购房者头上。这样,每平方米又多了400美元的成本。

  官员回扣——每平方米400美元。据统计,莫斯科从规划到准许盖房的全部手续办下来要获得200多个“同意”,这样一来就给大量手脚不干净的官员索贿开了方便之门。“物美价廉的住宅”国家项目负责人、俄政府地区发展部长雅科夫列夫指出,官员们从住房项目中得到的回扣超出成本的30%。这样一算,成本又增加了大约400美元。

  银行贷款——每平方米100美元。莫斯科的房地产开发也大多靠银行贷款来支持。据巴尔克利建筑公司总裁列昂尼德·卡兹涅茨透露,一般而言,银行贷款利率平均为10%—15%。这样加上贷款利息在内,每平方米成本又增加了100美元。

  建筑厂商利润——每平方米200美元。莫斯科房地产的基本操作模式也是分包制,投资商将项目承包到大的建筑公司,这些建筑公司再将项目拆解分包给一些小的建筑商具体承建。根据《消息报》的调查,建筑商的利润一般在每平方米200美元左右。

  销售商利润——每平方米100美元。在莫斯科,开发商一般会与一家销售公司签订合同,一次性将所有住房交给该公司处理,销售商获取佣金。据《消息报》调查,一般而言,销售商的佣金大概是房价的4%左右,而开发商与销售商签订的合同价格要低于目前莫斯科房价平均水平,大概在每平方米3000美元左右,因此房价中又加入了这100多美元。

  此外,开发商还需要交纳各种税收,如0.3%的建筑土地税,13%的所得税等。刨去以上林林总总,余下的都落入开发商腰包成为了利润。

  莫斯科的房价还会上涨

  莫斯科人对飙升的房价很不满意,甚至流传着买房如打仗的说法。为了省钱,很多人开始选择到大环外买房。幸好对于几乎每家都有车的莫斯科人来说,远点不是什么大问题。

  尽管如此,此间很多预测仍然认为莫斯科的房价还会上涨。分析认为:首先,莫斯科人有买房的愿望。据《新消息报》报道,65%的俄罗斯人希望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其次,莫斯科人有购买住房的实力。莫斯科购房抵押贷款的平均数额在6万美元左右,月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的家庭通过抵押贷款就可以购买一处价值8万美元左右的住宅。而据《俄罗斯商业渠道》报道,莫斯科月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的家庭大约占15%到18%,即150万人到200万人左右。最后,莫斯科商品房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据米昂不动产公司统计,今年上半年,莫斯科最受欢迎的、价值不超过15万美元的房源至少下降了50%。与此同时,莫斯科新建住房的面积远远不足以应付需求。

  俄地区发展部正在设法抑制房价无限上涨,其办法很简单,即对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住房的业主开征高额税收,或者提高其养护“多余”住宅所交纳的费用。《共青团真理报》评论认为,各级官员越是说住宅价格要让百姓接受,价格就越上涨。住房贷款体系不健全、建设数量不足、开发商垄断经营、基础设施和国家住宅公用设施老化等问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不解决这些问题,其他措施都只能是隔靴搔痒。▲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常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