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该倒掉论"荒谬至极!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0:00 东南早报 |
□成都市大丫山 自《信息时报》7月5日报道《名人博客抛出惊人帖:北大清华将成“二流”》的消息之后,旅美学者薛涌的“北大清华二流说”在网上至今仍然是热门话题,学者、网友们争论的焦点直指北大清华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的缺失,甚至说北大清华早该“倒掉了”。(《信息时报》7月13日报道) 一些学者、网友们为何说清华、北大应该倒掉了呢?他们是从人文情怀的缺失、只认钱不认人、学术的禁锢和对自由的亵渎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其中重点举例说,蔡元培时期,20来岁的毛头小子胡适可以当北大教授,没有文凭的实干家梁漱溟可以上讲台。 如此观点实乃值得商榷。笔者以为,与其说是蔡元培造就了当年北大的毛头小子胡适、没有文凭的实干家梁漱溟,还不如说是时势成就了他们。1917年之前的北大校风不振,虽是高等学府,却充满官僚习气。洞悉国外教育情况的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1月任北大校长,他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但是,何谓“教授治校”?在当时的中国还真是一个崭新、陌生的概念,教授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的人就可以在北大担当教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几乎没有明确标准。蔡元培推行“教授治校”,当时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见到人才就抓,碰到可以任教的人就用。这是毛头小子胡适可以当上北大教授、没有文凭的实干家梁漱溟可以在北大任教的重大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1917年前后,中国推崇“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人大多是青年一代,而中老年一代的人则往往对新思想持观望甚至仇恨、抵制的态度。今天大凡提起新文化运动,人们都很自然地会想到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等,这些人都是屈指可数的。换言之,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时,整个中国具有先进思想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非常之少,够得上专家、教授的精英人物更是凤毛麟角,蔡元培是没有多少人才可挑选的,挑剔更是无从可谈,但他又要坚持“教授治校”,旗下没有几名教授哪行。于是,但凡有才者均可能成为教授,但凡有点思想、学识的人都可在北大任教,胡适、梁漱溟等在北大受宠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比之下,今天的北大选择师资人才比如专家、教授等等的余地是何其的宽广?更重要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中,学识能与当年的胡适相媲美的“奇才”有多少?没有文凭但有思想、有学识并且可以站在北大讲台上给学生传道解惑的实干家又有多少?答案不言而喻。故此,论者不必拿蔡元培时期的特殊事例来论今之北大的成败,其抛出“北大该倒掉论”更是荒谬至极。 对于中国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比如由扩招、合并引发的“跨越式发展”、在“创收才是硬道理”的导向下学生成了“创收之源”、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并将学校绑上功利化的战车等等,对于这些,人们可以评论。但是,一定要理性,善意的提醒、理性的批评、建设性的提议都是非常必要的,但那种扣帽子、打棒子式的恶搞、重伤甚至起哄则是毫无意义的,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健康发展毫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