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倾心为民谋富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1:59 大江网-江西日报

  一幢幢新楼鳞次栉比、整齐划一;一条条大路宽敞平坦、四通八达;一户户农家安居乐业、和睦相处。驱车来到鄱阳县田畈街镇牌楼村,展现在记者眼前的一幅幅文明幸福的新农村画卷,让人很难想象出小村昔日那“村边两面坡,红壤硬似锅”的穷模样。

  “没有老曹,就没有牌楼村的今天!”村民们如是说。这个老曹,就是54岁的村党总支书记曹福泉。

  党员凑钱为农副产品拓市场

  1992年初,曹福泉从镇林场调任牌楼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村委会一边是高达8万元的债单,一边是农户大量的农产品销不出去。“家住鄱湖边,三年两头淹,耕田种地糊糊口,外出找点过年钱”,百姓中流传的这首歌谣,刺得老曹心痛不已。

  刚上任的曹福泉计划成立一家农副产品购销服务公司,想方设法将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推销出去。然而,成立服务公司钱从哪里来?要贷,没有抵押信誉;要摊,群众不答应;要拿,自己拿不出。他做通了爱人的工作,把家里所有的现金都取了出来,还向丈母娘借了6000元现金,凑齐了1.5万元。七名党支部成员10多天东挪西凑才凑足了6万元。一个多月后,村农副产品购销服务公司终于挂牌开业了。

  “谷籽下田,日夜不眠。”自打公司成立的那天起,曹福泉就没睡过安稳觉。他揣着几百元盘缠和全村老少的希望南下广州,不料第一笔生意就赔了钱。

  首战失利并未使曹福泉灰心,倒使他认准了一个道理:种田不能总翻“旧皇历”,一定要和市场接轨。第二次去广州,曹福泉不仅签来了20万公斤粮食收购合同,还引进了当时市场最看好的双竹粘等优质稻种。这年秋收,当四乡八邻还在抱怨卖粮难时,牌楼村不仅没滞销一粒粮,还卖出了比常规稻高出三分之一的好价钱。

  初尝订单农业的甜头,曹福泉更加关注粮食市场行情,并率先开辟了11亩“党员试验田”,试验失败了,就亏自己的;成功了,就在全村推广。“党员试验田”成功了,获得省级“绿色食品”的品牌认证。十多年来,村里几乎一两年间就要推出一个新的主导品种,收购价格均高出常规品种,仅此一项,年均为农民增收20万元以上,公司也靠诚信经营日益红火。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增收步伐

  上任伊始,针对村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现状,曹福泉率先报名参加江西农大函授班学习,先后取得了助理经济师、政工师、会计员等专业证书。他还买来科技书籍和光碟,在村里建起图书馆和电教馆,开办了农民夜校,每周为村民上一次农技实用知识课,使全村的良种良法推广率达98%。

  针对村里“五山二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特点,曹福泉及时把目光投向大面积的荒山上,决心变荒山为金山银山。他带领村组干部北上药乡安徽亳州、南下药都樟树,把发展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发动村民种植中药材7900亩,栽种桔梗、银杏、杜仲、厚朴等10多个品种。为解除药农后顾之忧,他又东进江苏、浙江引资20万元,建起了中药材粗制加工厂,实行产销一条龙,药农每年因此获利逾10万元。2004年3月,江西原生制药公司看中了该村的万亩药材基地优势,投资1350多万元落户田畈街镇,并与大部分中药材种植户签订了购销合同。

  曹福泉还带领村民建起了千亩毛竹基地,使大畈上村小组成了一个竹器加工专业村,年加工竹器收入近8万元。同时,在村里建起了万亩无公害粮食基地、咖啡基地,封山育林2万余亩,使2万多亩生态公益林成为一座山上绿色银行。如今,依托资源盘活的兽药厂和引进的麻袋编织厂、台湾鄱湖渔具公司、新农村别墅山庄等一个个企业,成为该村富村富民的新支柱。

  心血和汗水收获富裕和希望

  早在1996年,曹福泉就在村里开始实施“帮富工程”,建立了党员联系户制度,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与21户贫困户结成对子,村党总支成员每人每年向困难户借款1至2万元,帮助困难户统一买进稻种、化肥,还在技术、服务、劳力上帮扶,统一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到双抢季节,在困难户的责任田里,总能看到曹福泉的身影,村民们感叹道:“老曹真成了咱们村民的义务工啦!”

  76岁的老党员毛云琴身体欠佳,两个儿子又先后患了肝癌。曹福泉主动结对帮扶,帮助贷款2000元,并从自家拿出600元,帮其两个儿子治病。信用社上门催收贷款,曹福泉从自家拿出3160元钱替毛老还清了本金利息。十多年来,曹福泉倾真情、攀穷亲,已先后为村民支借、贷款近百万元,还以信誉担保帮助22户困难户获得了农村信用社贷款证。在他的帮扶档案中,数十名帮扶对象先后摘掉了贫困帽子。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为让贫困群众住上新房,曹福泉和村党总支还采取村里先垫付资金、村民分期分批付款的办法,帮助贫困村民建设新居,村里不但全部支付近30万元用于三通一平等公共设施建设资金,而且为贫困村民垫付资金近百万元。村民张禾生原本倾其所有也只能勉强建一层楼房,村里及时为他垫付了资金3万余元,使他很快建起了一座200多平方的三层楼房,他感动地说:“要是没有村党组织的支持,我哪能住进这么好的新房啊!”

  付出的是心血和汗水,收获的是富裕和希望。14年来,在曹福泉的引领下,昔日穷困的牌楼村如今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村人均收入已达2630元,村集体存款百余万元,连年未发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县的前列,村党总支和曹福泉个人也多次荣获省、市的表彰。

  操海鹏本报记者张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