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分之二博物院馆文物保护几成空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8:38 法制日报

  导读

  由财政全额拨款变为市财政定额补差后,陕西省咸阳市博物馆每年仅工资缺口达四十多万元,更拿不出经费进行文物保护。记者调查后发现,类似的经费危机,全国各级博物馆普遍存在,据介绍,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二博物馆生存困难。而博物馆生存困难直接导致了专业文保人员流失严重,国家文物难以得到真正的保护。

  专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有博物馆自身经营观念的落后,更主要的是体制的问题。

  本报记者 张亦嵘 台建林

  这是一条老街,触目所及,到处是木制的二层小楼,让人想起清明上河图来。

  走在老街上,很能感觉到古老又清新的文化气息,从楼群密集、道路宽阔的新城进来,有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陕西省咸阳市博物馆就藏在小街深处。

  咸阳博物馆始建于1962年,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老城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馆址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12日午后2时,记者走进咸阳博物馆的前院,见不多的几个工作人员围在一起打扑克,不喧闹,倒有几分慵懒,三五个游客散落在院子里,冷冷清清。

  算盘咋拨拉钱都不够用

  咸阳博物馆副馆长闫志敏说,困扰博物馆的主要是体制,更直接的就是经费。

  1985年以前,咸阳博物馆是个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之后,变为市财政定额补差单位。两者之间的区别很明显:博物馆人员工资差额部分、事业经费、办公经费等主要靠门票收入。

  市财政每年按照人均4000元的标准下拨经费,加上保护、消防、维修、水电、绿化、环境改造等其他项目补助,合计拨款总额为58.8万元。博物馆门票年收入32万元至41万元之间。两项收入合计90万元左右,而博物馆全年各项实际支出140万元左右,仅工资缺口达40多万元。

  自1998年起,咸阳博物馆累计拖欠离退休人员住房补贴和在职人员住房公积金提高比例部分约70余万元。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博物馆全年收入只有17万元,致使第二年春节前3个月的职工工资无法兑现。目前存放文物的库房已经盖好,却没有全面投入使用,原因是有些设施因资金困难还没有到位。

  咸阳博物馆自1986年变为市财政定额补差单位后,等于被全面推向了市场。

  闫副馆长说,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咸阳博物馆生存已是举步维艰,更不用说,研究和保护这些丰富的库存文物也需要投入大笔的经费了。

  三分之二博物馆生存难

  据了解,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有两种:一是国家行政机构,二是事业单位编制的企业。这其中的事业单位又分3种,全额拨款、半额拨款、自收自支。目前,我国的国有性质的博物馆已由原来的全额拨款转为半额拨款,并且有向自收自支方向转变的趋势。

  像咸阳博物馆这样经费紧张的状况,全国各级博物馆普遍存在。

  位于全国省级博物院(馆)前列的山西省博物院,开馆一年多来,共接待二十余万人,其中真正凭票参观的仅有不足五万人。

  门票收入微乎其微。

  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也曾说过,“我们的经费目前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还谈不上温饱,要是想办个好点的展览什么的,马上就会感觉到手头拮据。”

  云南省科技馆副馆长杨晓林表示,他们的经费连温饱都谈不上,到处“化缘”,想方设法把科技馆展览办好。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程利伟则用“勉强度日”来形容自己馆的现状。

  据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介绍,在全国2200个博物馆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生存困难,这其中又以中西部地区为主,以中小博物馆居多。

  环境难改善观众不愿来

  咸阳博物馆的馆址———文庙1930年时,占地二十余亩,之后为咸阳县立第一小学及周边居民蚕食,现在只有12亩,景区实有面积不足建筑面积的50%,不能满足旅游需要,也就无法拓展景区功能。这不但限制了景区发展,而且文物及古建筑安全也有隐患。

  博物馆陈列品更新时间应当保持在两三年内就要变换一次,但咸阳博物馆没有“变换”所需要的经济能力,尽管馆内有一大批珍贵的文物,但很难体现出这些文物应有的价值。

  以2005年为例,咸阳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6.8万人次,加上免票的游客,也就10万人次,和1989年以前比,游客人次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什么原因?旅游热点转换了。

  眼下,游客喜欢的是自然景观、人文加自然景观、或者人文加自然加参与性强的景观。单纯的博物馆,缺乏自然景观和游客的参与性,又没有具有轰动效应的展出,很难吸引游客。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在咸阳市民中做过抽样调查,被问到的市民说,就是不花钱,来看你博物馆,还得看我有没有时间。

  文保专业人员流失严重

  由于经济困难,业务开展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被挫伤。专业人员人心涣散,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业务,多是应付临时性的工作。这些年,从咸阳博物馆走出的文博专业人员有二十多位,都在省里和国家的专业单位任专家。

  2003年“非典”以后,经费备加紧张,博物馆辞退了以前雇用的临时工,业务干部全部下展室,当安全保卫员使用。他们说,“现在的工作很惬意,工作的时间短了,脑筋也懒得动了。”

  闫副馆长说,咸阳博物馆人才的损失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告诉记者,中西部一些县市级的基层博物馆,情况更不乐观,很多文物都是随便地堆在地上。

  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博物馆负责人抱怨,把文物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把博物馆推向市场是否妥当?

  生存危机根子在体制

  既然大多数博物馆冷冷清清,仅靠国家拨给的经费勉强度日,撑不下去为什么不关门停业?业内人士分析了个中原因,一是名目繁多的大小博物馆隶属于级别不一、部门各异的国家单位,条块分割严重,利益牵扯复杂,要想合并或者撤销一家两家,难得异乎寻常;二是博物馆说起来算是文化教育事业单位,历来讲究社会效益第一。综合起来看,博物馆当前的生存危机,根子是在体制上。

  中华民族博物院副院长解立红认为,如今很多公益活动政府根本管不了,基本按市场规律由社会承担,但是机制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期内改变。首先是从事文化活动的人观念上没有改变,还等着财政解决问题,另外也是因为像博物馆这样的单位缺乏社会资金的募集渠道。所以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舆论引导、打破原有观念,观念先行然后有相应政策最后才会有企业的具体行动。

  编辑手记

  陷入生存危机的博物馆恐怕不止一两个。一方面握着大量的珍贵资源;一方面还发生着生存危机,更严重的后果就是文保专业人员流失严重,不利于对文物的依法保护。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和痛惜。

  如何改变这种窘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给博物馆一个生存的机会?恐怕这才是真正值得探讨的。

  其实,博物馆为钱发愁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有的国家采用资金免税等政策倾斜,鼓励大企业向博物馆等公益性事业投资,这种做法是不是可以借鉴?

  更关键的是,让博物馆真正走向市场,给博物馆充分的发展和管理权利,让它们在市场大潮中优胜劣汰。这样,博物馆创新的活力才会激发出来,经济状况才会得到改善。只有这样,国家文物才能得到切实保护,文物保护法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