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方言复兴:向普通话发起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8:45 新华网

  杭州人到底有多钟爱杭州话?看看每晚乐此不疲守在电视机旁观看《本塘第一剧》的人们就知道了。每晚9点,许多浙江的电视观众都会准时将电视调到浙江影视娱乐频道,看阿兴哥、阿旺嫂和小姑阿静一家三口围坐在客厅用亲切的浙江方言聊家长里短,看寻常百姓演绎身边的故事。《本塘第一剧》,以当地真实新闻为题材的方言栏目剧,自播出起,就迅速锁定观众,收视率节节攀高,创下傲人的收视成绩。与《本塘第一剧》相呼应的是,各类方言节目在全国电视台热播。方言栏目在大江南北窜红,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方言节目节节升温

  《本塘第一剧》所讲述的故事大多是在本地真实新闻的基础上改编演绎的,每集时长30分钟,包括主持人演播室串讲、新闻短剧、新闻链接等几部分,其中主持人和短剧中的人物大部分说的是浙江当地方言。就剧情内容、演员表演和制作水平而言,《本塘第一剧》还不能与精品电视剧相提并论,但仅仅是那一口亲切的杭州话就能让守候的观众眉开眼笑。

  记者了解到,《本塘第一剧》自今年元旦开播以来,在一周时间内便迅速吸引观众眼球,此后收视率高开上行,杭州市网的平均收视率达2.7,超过多部电视剧和新闻栏目,创造了省级电视台自办非新闻栏目最好的收视率业绩。《本塘第一剧》也从最初的每周五集到现在的每周六集,让观众大呼过瘾。

  该节目策划人之一、原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总监倪政伟表示,《本塘第一剧》吸引观众的原因在于它的新闻性、故事性和本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塘第一剧》具有鲜明的本土化色彩和浓厚的本土气息。它运用有地方特色的台词语言,其语法、用词、感情色彩都是地域性的。”在倪政伟看来,《本塘第一剧》挖掘地方话中特有的并能被老百姓认可的语言魅力,消除了与观众的陌生感,是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他认为,是方言放大了栏目的亲和力。

  在全国热播的方言栏目不仅仅是《本塘第一剧》。近年来,各地的方言节目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方言在大江南北走俏风靡。

  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其原汁原味的杭州话不仅使节目成为“票房冠军”,还赢得了“全国百佳电视栏目”荣誉。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开播第一周,栏目的收视率为1.9%,两个月内蹿到榜首,如今收视率基本稳定在10%-12%。

  类似的还有,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由绍兴说唱界知名人士担纲,用方言带给观众风趣、幽默的新闻信息;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家在天堂》,每晚9点用方言情景剧的方式将新闻事件演给百姓看;扬州电视台的《新闻评话》,则采用当地传统曲艺的形式讲述新闻故事,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月1日开播以来,节目的收视率就一直稳定在7%-9%之间,最高时超过了10%。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是较早出现的方言节目,它用浓郁、地道的四川话演绎百姓故事和凡人生活,当地观众称;比连续剧还要好看。

  方言缘何而火爆?

  观众对方言节目钟爱有加,语言的亲和力无疑是一大原因。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敏说,她看了《本塘第一剧》后,第一感觉就是好。其中一个原因是主持人用地道的杭州话与观众交流,让人觉得像是隔壁邻居在和自己说故事,那种浓厚的本土气息,让人有参与其中的感觉。“方言带给人的亲切感是普通话无法取代的。”徐敏还认为,方言是《本塘第一剧》的生命力所在。剧中人物以完全口语的方式进行演绎,体现了大众文化的特点,具有相当强的亲和力。

  《大众电视》的编辑何鑫业同样认为,《本塘第一剧》的高收视率来自本土化,方言就是本土的体现之一,方言使节目更易贴近观众。

  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很容易被这个环境中的人群接受并产生共鸣。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新闻部主任翁晓华在谈到方言类节目时说,乡音情感是最朴实最亲切的,同一地域的人们用方言交流是彼此在语言上的认可,这种语言上的认可和乡音情感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电视节目运用方言是从语言上实实在在亲近百姓生活,让主持人和观众以同样的语言进行交流。

  许多专家在分析方言节目火暴现象时还指出,人们对方言节目的追捧,实质上是对家乡和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繁荣之下是式微

  方言,顾名思义为“一方之言”,是一个地方民俗、习惯、文化、传统的积淀,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方言的形成与时间和空间有关,古时候交通不便、山川阻隔给方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如今,伴随着人口的流动,作为通用语言的普通话兴起,方言形成的时空不复存在。

  尽管从电视节目的火爆程度看,表面上方言似乎“中兴”,但事实上,伴随着普通话的攻城掠地,方言依然时刻“濒危”。不少热心人士为此大声疾呼,要求抢救和保护方言。

  在2004年杭州市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杭州市政协委员毛海涛递交了一份提案--《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

  “杭州方言是北方官话和和地方俚语完美结合的产物。当所有的城市都说同一种语言时,那么每个城市独有的吸引力就减弱了。”毛谈及其初衷时说。杭州方言的形成与历史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南宋迁都杭州,杭州方言就不会带有如此鲜明的北方官话色彩。“如果有一天杭州话彻底消失了,那么杭州作为南宋都城的这段历史也将随之消淡。”

  无独有偶,去年上海的“两会”期间,上海沪剧院副院长、市政协委员马莉莉也提交了《保护本土文化之一:沪语的规范与推行》的提案。该提案指出:方言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应该加以保护。作为对委员提案的认可和回应,上海市教委今年启动了“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通过建立上海话语音档案,把上海话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如有可能,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专家编制上海方言地图、《上海话标准音正音字表》、《当前上海话实用词典》等。目前,该课题已被列入《2005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而从今年9月份开始使用的上海市初中预备班语文拓展课程教材中,也首次收录了上海地方方言。媒体援引有关人士的话称,此举有助于让上海学生了解上海方言的悠久历史。

  中央电视台目前正在拍摄反映口头文明遗产的十集专题片《草根中国》,也正是基于保护方言的考虑。

  在粤语占据相对优势的广东,广州市人大代表尹捷亦有同感。她认为,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粤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值得大家去保护和传承。因此,今年的“两会”上,她提出了“举办‘粤语文化节’的提案”。

  将地域方言和文字作为一种文化保护起来,并不只是少部分人的看法。在国外,同样能找到拥护者。今年11月,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20.6万美元,保护湖南江永县一种神秘的女性专用文字--女书。据称,她是人类唯一的性别文字。有人评论说,有一天,当中国某个有代表性的方言真正濒临灭绝的边缘,或许也能得到同样的资助和重视。

  方言成了普通话推广的绊脚石?

  但是,方言也并不是到哪儿都是一片叫好声,也有人泼了冷水。有人认为,方言节目如果太过泛滥,将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相悖。

  还有人认为,在电视节目中运用方言会疏远一些外地观众。在探讨《本塘第一剧》的发展方向时,浙江广电集团编委周羽强表示,剧中人物全部都说杭州话不太合适。“我是杭州人,可我看了觉得很别扭。”他认为这样不便于广大群众收看,语言的使用上应该更加规范化。

  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颜洽茂则表示:“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普通话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方言,两者同属一脉,并不对立。方言的使用范围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而逐渐缩小,保护方言是加强其内在价值的研究整理,与推广普通话并行不悖。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电视节目中使用方言,应该让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来选择其生存淘汰。”

  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理事长王新敏给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了“分工”:在教育、宣传、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非歧视方言,更不是消灭方言;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是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交际工具,可以为普通话起一定的补充作用,比如方言可以为不会讲普通话的老年人和偏远地区群众的沟通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增进亲情乡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把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底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每个人都有权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母语来表达思想,创作并传播作品。(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