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什么要改革?——文化力量与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9:09 四川在线

  今天,当人们满怀信心要在二十一世纪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国崛起的时候,一个未被重视的话题却摆在了人们面前:是单向崛起还是全面复兴?假如说单向崛起的话,中国长时间的经济奇迹不但让世界刮目,同时也在证明中国的确在崛起。假如说全面复兴的话,全世界却没有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而文化力量又被世界公认为一个国家全方位的强大标志。

  翻看中国历史,曾经的秦汉时代、隋唐时代和明清时代,都曾有过让世界臣服的经

济成就单向崛起和文化力量的全方位展示。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有“孔子游列国”、“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等以传播民族文化为主旨的伟大人物。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量在世界诸多国家记忆犹存,并且远远领先其他国家,尤其是在亚洲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不丹、尼泊尔等等国家,不少的中国民族文化影响力量和文化遗迹都能轻松寻觅得到,而这种文化力量背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单单是中国几千年的命运沉浮和全方位崛起,同时也表现出了诸多国家民族与中华民族的无“无障碍情感”交流,更表现出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敬。

  中国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以儒家的“和文化”与道家的“合文化”所构成,简称为“和合文化”。儒家的“和文化”宣扬的是“人和为贵”的价值观,道家的“合文化”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之所以“和合文化”能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而昌盛不衰,其根本原应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依赖的关系与互为扶助的关系。只要其中一种关系出现问题,任何自然生态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任何人都有可能面临灾难。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和合文化”的哲学思想价值是人类都能够接受的文化价值,而这种文化价值也正是中国再度实现和平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全方位力量。

  回首往事,有一些东西让人们感到痛苦。几千年的“和合文化”曾经被中华民族自己的所谓“精英”们在一百多年前笼统地咒骂为封建糟粕,极力彻底毁灭而不解心头之恨,大力鼓吹西方的杀戮文化(暴力革命)和民主文化(富人政治)。从那时起,以“摧毁孔家店”和“打倒孔老二”的去“和合文化”化的所谓反帝反封建反殖民的文化运动,最终把中国自己推向了加速民族文化消失的时代。时至今日,反思改革的思想斗争,虽然重新使中国认识到了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浸入中国大陆一百多年的西方杀戮文化(暴力革命)和民主文化(富人政治),却占据了民族文化的大部分位置,而复兴民族文化显得任重道远,异常艰难。

  由于被凌迟的民族“和合文化”并没有大力加速复兴的社会氛围,才使得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失去了“人和为贵”的价值观,今日在面对利益博弈的改革转型期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对立、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对立,在“风平浪静”的假象中显得暗潮涌动;失去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利益争夺而不惜代价为显性特征的市场经济,不但加速了中国文化遗迹的消失速度,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危机。这两种现象,不但在国内随处可见而且也扩散到了世界各地,自相残杀式的对外经贸活动,影响周边国家的环境保护问题,都在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遭到质疑,都在使中国的文化力量遭到削弱。

  文化既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既是万花筒,也是大箩筐。文化抽象得什么都能看,文化具象得什么都能装。中国的文化大箩筐装的是“和合力量”,美国的文化大箩筐装的是“霸道力量”。中国的“和合力量”不会侵略别国,美国的“霸道力量”可以侵略别国。中国的文化万花筒看的是“平等思想”,不会谋求在别国建立军事基地,美国的文化万花筒看的是“殖民思想”,始终谋求在别国建立军事基地。

  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是没有思想的民族,用文化赢得世界比用武力赢得世界更伟大。中国并不拒绝外来的优秀文化,但是,必须看到,祖先创造的“和合文化”的确是人类社会都能接受的普适型文化。正因为如此,今日的中国领袖人物才会提出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国际构建和谐世界的文明诉求,并把复兴“和合文化”作为中国全面复兴的文化力量摆在了重要战略位置上,这是非常理性的选择。总之,尽管中国的文化力量复兴任重道远,但正在开始单向崛起的经济力量已经使中国的文化力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追逐,中国也开始了复兴文化力量的多种努力,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往变得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毫无疑问,能够预期的是,在文化力量复兴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全方位的和平崛起与民族复兴,会在二十一世纪梦想成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