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走唐僧西行路,《六祖坛经》送印度 现代“西游记”即将启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9:21 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印友好年”和唐僧玄奘诞辰1406周年。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主办,广东省佛教协会、深圳视尊影视制作公司、广东电视台共同承办的“重走唐僧西行路”活动即将于7月19日启程。

  唐玄奘历时17年西行取经,终于在公元645年2月25日这一天回到京城长安。1300多年后,两岸高僧率领6位文武行者,效仿“西游记”中的师徒形象,重新踏上西去的路途。不同的是,当年的“西天取经”,现在变成了“送经”——送去《六祖坛经》;而沿途的风物、文化、环境,包括人们对佛法的感悟,都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

  本报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重走唐僧西行路”将于7月19日启程,两位高僧将把《六祖坛经》送往“西天”,并在沿途种下佛法善因。

  新时代的“唐僧”分身成了两人:大陆的明贤法师和台湾的慧在法师。前者精研中外文化,后者则曾一度身为机电工程师,目前正在美国就读宗教学博士。一样的佛法深厚,但大陆和台湾两地佛教在修习、推行方面的迥然不同,也在两者身上得到有趣的体现。

  前日,刚从广州光孝寺出关的两位法师率一干信众前往南华寺,迎请此次活动送往印度的最珍贵礼物──《六祖坛经》,并护送往广州光孝寺。今天开始,他们将在光孝寺举行为期7天的诵经仪式。19日,《六祖坛经》将在启程祈福大典上正式传给两位法师,由他们一路带至印度,把这部代表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文献送到佛祖的故乡。

  竹简丝绸制作经书

  “重走唐僧西行路”组委会介绍说,此次“重走”活动把这部经典作为重要礼物送去印度,实质上送的是深刻华夏文化烙印的中国佛学。

  组委会在众多版本中选择最为可靠的善本,特意邀请南岳福严寺方丈大岳法师和著名书法家苏泽立居士来书写《六祖坛经》,用中文毛笔书法展现中国禅宗文化的精华。著名居士夏荆山为这部伟大的作品题名:法宝《六祖坛经》。

  主办方在经书的制作选材上也花费了很多心思,力求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精华融入其中,同时考虑到印度的环境气候,从易于长久保存的角度考虑,决定采用两种工艺,用竹简和丝绸制作两个版本。

  制作经书需要的绢长38米、宽0.6米,比例特殊,需要到纺织厂特别定制;而古代传统绢的黄色,也需要特殊的印染。在这幅定织定染的绢上,20个苏州顶尖绣娘历经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六祖坛经》的刺绣。

  而制作经书的竹简均按照汉代竹简的比例,采用电脑激光雕刻,整个制作过程可以说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记载方式相结合。

  沿途进行考察记录

  组委会介绍,从7月19日至11月20日,从中国西安到印度那烂陀寺,两名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僧人,以及6名通过全球海选方式选拔出来的“护送行者”,将徒步行走在当年玄奘西行取经部分路途上,其间将穿越中国境内的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和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等国家。

  11月20日,他们将在那烂陀寺把《六祖坛经》、《大唐西域记》和一尊交融海峡两岸水土的玄奘像送给印度。

  两名高僧将随队西行,对沿途地理、文化、经济、民俗等历史变迁和真实现状进行考察记录,并进行实时评述,活动结束后集册成书;还将有摄影师、画家随队西行,以镜头和画笔真实记录沿途的自然、民俗、人文古迹,并对西行过程作艺术再现,其作品将在活动结束后举办展览。

  广东卫视全程拍摄

  战略合作伙伴广东卫视将作全程跟踪拍摄,活动期间每天在黄金时间辟出5分钟实时播出行走进程,并在每周六播出半小时左右的专题谈话节目,邀请专家学者、各界名人和影视明星参与,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就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探讨与反思。

  徒步重走活动结束后,广东电视台还将制作大型系列电视纪录节目,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视角,从总体和宏观层面重新审视、反思整个重走活动的得与失。

  而整个过程中,慈善捐助活动组委会、西行团队和重走体验者将沿途进行形式多样的慈善公益捐助活动。

  “重走唐僧西行路”

  主要人员

  新“唐僧”

  明贤法师(大陆)

  慧在法师(台湾)

  文行者

  李映辉(四川遂宁画院院长)

  毛小同(在美国就读博士学位)

  谈笑靖(对佛教文化颇有素养,曾两入印度)

  黄明(学习医学专业)

  武行者

  任鹏亮(来自河南,习得一手飞针穿玻璃绝活)

  何中燕(来自四川,练得一身硬气功)

  《六祖坛经》简介

  佛学源于印度,大成于中国。唐朝的玄奘大师归国不足百年,印度佛教日渐式微,而在中国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佛学、儒学、道学融汇激荡,吐故纳新,异彩纷呈,孕育出佛教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经典《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记载的是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发教导弟子的言论,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典籍。

  相关

  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活动启动

  《六祖坛经》书法长卷展出

  日前,在新兴县六祖镇一株六祖惠能1293年前亲手种植的佛荔树下,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佛荔品尝会暨重走六祖求法弘法路开启了序幕。

  本次活动以“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为主题,活动主要内容有:品尝六祖手植千年佛荔、佛禅书画展、种佛荔、菩提树、六祖文化讲座系列活动。活动还首次公开展出由广东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常明居士8年前手抄的208米国内最长《六祖坛经》书法长卷。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温兰子及近千名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

  从“西天取经”到“西行送经”

  不求普渡众生,但愿种下善因

  “重走唐僧西行路”有着诸多让人好奇的元素:活动为什么取这样一个与《西游记》如此相似的题目?两位法师闭关时都在做些什么?玄奘西行1300多年后的今天,西行长路是否还有同样的意义?大陆和台湾两位法师的组合蕴涵什么深意?大陆和台湾佛教的发展有什么不一样的方向?带着种种疑问,昨天,本报记者对两位法师进行了专访。

  明贤法师十分健谈,而慧在法师大约是出身理工科的缘故,话不多却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准备:还要学习野外生存知识

  记者:在12日前往南华寺迎请《六祖坛经》之前,你们一直在广州光孝寺闭关。我们想了解,你们在闭关时做了些什么?在如此紧张的日程安排中,为何有此一举?

  明贤:“闭关”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收摄身心,放下万缘,与外界隔绝。这是佛教专门修行的形式,按中国的传统,闭关一般要3年或3年以上,但我们这次是为西行做一个前期准备,所以时间就压缩成了一个星期。闭关时,我们主要是进行西行前心理和历史资料等各个方面的准备。我们要看书,查阅一些历史资料,也要静坐念佛,和日常和宗教生活内容差不多,只是更严格一些。我们主要是增添了对玄奘大师的思想、沿途的史料、各国民情风俗、古今变化等作研究和了解。其实这些研究和了解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在闭关中是一种梳理,一种总结。

  记者:我们了解到,你们还有一个月的体能训练,这些训练主要内容是什么?你们平时不太有这样的训练吧?

  明贤:比如说,我们要爬山,一天还要喝8瓶矿泉水。因为西行途中要爬很多山,要到沙漠,到荒郊野外,要流很多汗,所以要掌握好需要补充多少水。另外,我们还要学习补充体能的知识,了解需要补充多少维生素,食物要调配得当。我们身体的能量丧失了,健康被破坏,就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所以一边做体能训练,一边还要学习野外生存知识。

  原因:心灵的沙漠更需要保护

  记者:我们了解到的佛教修行方式,一种就是打坐,一种是行走,你之前一个人走过这种比较荒芜的地方吗?

  明贤:有,感受最深的是有一次到敦煌的附近,走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区。从阳关出去,走进那片沙漠,我感受到了沙漠的“大”,没有边际,怎么走还是这样。只有我一个人,要是站着看肯定是要迷路的,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沿着脚印往回走,这样就不会迷路了。(笑)

  记者:你认为是什么使你冒着生命危险去行走?

  明贤:前些天,我看过一份报纸,联合国发出一个声明,提倡保护沙漠。我一看觉得挺奇怪,沙漠还要保护吗?看下文我才知道,如果沙漠不保护,它底下的水层就会彻底干枯,那时沙漠将变成死亡沙漠,不再有任何活力,所以沙漠需要保护。当时我想,人的心灵也有着一片一片的沙漠,但这些沙漠没有人保护。联合国在提倡自然界的沙漠需要保护,而我们提倡人类心灵的沙漠更需要保护,给予绿荫,给予水源。

  困难:自然环境远不如过去了

  记者:你认为这次西行路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自然界的困难?还是在佛法上的困惑?

  明贤:困难和困惑在路上是在所难免的。比如说玄奘大师走过的很多国家,我们这一次是注定去不了的。我们首先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物质文明那样落后的时代,人们沟通起来那样容易。那么多国家他都去了。现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交通工具这么便利,通讯工具这么完善,为什么这些国家我们反而去不了?这是很明显的困惑。

  再者,玄奘大师西行的时候,通过河西走廊,那里是水果、树林、河流、水草连天,自然环境如此优美,而现在到处都沙化了。我们要做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准备比过去要多得多。虽然我们西行中的装备更加完善,但自然环境比以前不知道恶劣了多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远远不如过去。

  我们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人们忘记了我们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一无所知?过去人们在这些方面是三步一村,五步一亭,喝茶的,谈孔孟之道的,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都有。西行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条文化之路,现在不光是自然环境恶化,文化交流也颇感困难。

  我们还困惑现代人对人文和宗教如此陌生,为什么与古时候相差如些遥远。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年代,为什么精神层面如此苍白?我们生活在寺院,生活在文化氛围相对浓厚、有宗教信仰的场所。而当我们走出寺门,走到城市,走到大西北去的时候,感到太陌生了,那不是以前的大西北,不是我们过去的丝绸之路。人们生活在一种很闭塞,互相不负责任,追求一些小利益甚至于坑蒙拐骗的状态,这是我所忧虑和困惑的。

  目的:西行之路会有丰硕果实

  记者:你们在西行中有没有一个切实的计划,改变你所看到的这种现象?

  明贤:我们现在西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限的行动。我们只能做一些文化恢复,做一些心灵恢复这样的工作,这都是相对软化的,它不是很具体的,不是说马上就出现一个学校,马上就出现一个经济贸易和谐的时代。我们“尽人力而听天命”,抱着一片愿望,尽我们的能力来做。我们相信,一旦这种精神凝固下来,就像撒种子,将来西行之路的丰硕果实就会铺天盖地地呈现。我们相信这一路西行能够给未来带来希望,带来光明。所以这个活动既是软化的,又是充满希望的;既是有困惑的,但又是值得努力寻找的。

  记者:有没有一个预设的目标?

  明贤:我们有一些具体的安排,预设的目标都是综合的目标,很难具体说明,因为目前我们看不到一些具体的条件,将来如何成熟,我们无法预知,这种预设多半还是心里的一个愿望。当这个愿望得到一些条件满足的时候,那么这些愿望就变得明朗起来;当愿望得不到条件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将这愿望藏在心底。

  运作:活动只是生活方式改变

  记者:这次活动,作为一个电视活动,必然会有一些商业化的味道。这与你们的心愿是不是有些背道而驰?

  明贤:在我来说,与我平时是一样的。对出家人来说这个世界是比较虚幻的,人生如梦。我们要寻找的,是梦当中的真实是什么?梦的究竟是什么?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参加活动之前,我们也就是这样一种寻找过程,在活动当中也是这样。活动只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改变,这些方式,我们都不会太看重,因为终极目的是一样的。假如说以前我是在教学和寺院生活当中寻找这种人生的终极目标,那么现在我是通过行走,通过追寻玄奘大师的足迹来寻找。

  记者:央视有一个活动叫“重走玄奘西行路”,你们的活动叫“重走唐僧西行路”,给人的直觉是你们的活动跟《西游记》比较接近。在设置活动的时候,会不会让人觉得有娱乐化的味道?

  明贤:组委会取这样一个题目大概有他们的考虑。我认为,至少有一个用意是肯定的,那就是把中国对《西游记》的娱乐性理解,拉回到它的文化渊源上去。我相信这个活动有一个作用,能让国人从偏重娱乐到重视文化。

  交流:科学与佛教有相通之处

  记者:除了佛教经典,你们平时有没有学习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东西?

  明贤:我还是传统文化课的一个老师。除了以前学习的一些基础q以外,我在寺院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是不间断的,有寺院固定安排的课程,也会抽出课外时间阅读更多传统文化的经典,四书五经的内容,道家的一些典籍,基本是学习过的。虽然研究不深,但还是用心拜读。对当代中国文化、西方的文化经典,我也曾经阅读过。比如宗教伦理的关系、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文学名家的作品。看雨果的《悲惨世界》时,有一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当你的心死亡,你在干坏事的时候内心就不会有障碍。”

  记者:慧在法师,你受戒的时间只有几年,你之前是机电工程师,世俗的进取心与佛教无欲无求有无矛盾?什么事使你剃度出家?

  慧在: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有生活的意义,如果说生活上很空虚,那么你就要有很多的东西来弥补这些空虚。工作的时候是这样,周末去寺院做义工也是这样,这样生活才会更加多姿多彩。剃度出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如你买一辆车,先要存钱,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我在出家前,已经在佛寺做了七八年义工,同时也在研习佛法。虽然以前所学的专业科技在佛教上用的机会比较少,但我觉得科学与佛教是有相通之处的,科学求真求实,佛教也求真求实,科学的求真求实是在于证据证明,而佛教的求真求实是从心里去体验。

  记者:这次重走唐僧西行路,两位法师在交流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两岸佛教的差异?

  明贤:比如说吧,我向慧在法师了解了很多佛光山在做佛事方面的经验。在这方面,我是由衷佩服的,他们是把佛教的事业当作最重要的一个家务来做。当然,我也给你透露一个秘密,我和慧在法师一起练双盘,我要帮他把腿给盘起来。因为台湾在禅坐上,对双盘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这些活动也是一种交流。(慧在笑)

  记者:这次活动会否使两位觉得是两岸佛教交流的一次机会?

  慧在:是的,这个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互相学习。

  明贤: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这条路,我们正在做,这就说明了问题。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蒲荔子

  实习生邓仲谋

  图:

  仿汉代竹简精刻之《六祖坛经》。

  明贤法师(左)和慧在法师将踏上西行路。组委会供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