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华社记者写给华益慰大夫的一封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10:01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写给华益慰大夫的一封信

  新华社编者按:本社今天向读者推荐一封感人至深的来信。本社记者陈辉、白瑞雪、张严平在采访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的过程中,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含泪写下了这封给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华益慰大夫的信。

  敬爱的华大夫:

   请允许我们这样称呼您,虽然我们多么想走近您的病榻握着您的手,像您的同事那样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华主任”,或者像您的学生那样亲亲热热地叫您“老爷子”。

   那天,我们轻轻地、轻轻地走进病房,生怕惊醒了您。您却没有睡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被切开的气管发出些许急促的喘息。与病魔的抗争一天天消耗着您的身体,然而,您的目光还是那么清澈、坚毅。

  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采访的这些日子里,几乎所有人都在思考着这样的没有答案的问题:老天为什么要让一个历经坎坷的好人陷入这样的磨难?为什么要让一个挽救了无数胃癌患者生命的优秀大夫,偏偏倒在这种他擅长医治的疾病上?

   “他的好处说不出来,只能体会。”一次又一次,我们从不同的采访对象口中听到了这句话。究竟有多少台细致入微的手术、多少趟不厌其烦的查房,才能让您昔日的病人在得知您的病情后,恨不得要把自己的生命换给您?究竟有多少感动人、震撼人、教育人的言行,才能让您的学生、同事以及更多并不相熟的人们,在提起您的时候止不住流泪,在想看望您的时候却不敢踏进病房目睹您的憔悴?

   我们来晚了,无法听您亲口讲述一个个关于新生的故事,就连您做手术时的动作、您的皱眉您的笑,也只能从医生护士的描述中还原。他们说,您的大儿子华俭的笑容,和您一模一样。

   您的手术以细致出名,从开腹到缝合,一刀一针总是亲自进行,即使是体力不支不得不坐在高凳子上继续手术,您也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看似不重要的环节。医术精湛的您,不愿接受“华一刀”这样的称呼。您说过,医生不是“手术匠”,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怀,同技术一样重要。

   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位胃切除了五分之四的王宏敏在手术14年之后,依然是您的好朋友;为什么那位由您进行直肠癌手术后完全康复的孙振铎老人,不顾高龄几次来病房看望您,每次都是抱拳挥泪而别。

   我们来晚了,无法跟您探讨如何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也无法倾听这些年来您为之付出的努力。医生和病人,一对天然互相依赖的矛盾体。不可否认的是,个别医生收红包、拿回扣、开“大处方”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医生这个群体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尽管在“非典”这样的特殊时刻医患关系曾让人欣慰,但您多么希望“白衣天使”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承诺,能够成为所有医生在每一天、每一刻不变的恪守啊!

   我们来晚了,只能从一张张老照片上揣摩生活中的您,家庭中的您。在您的大学同学眼里,您和妻子张燕容是完美的一对: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一个是篮球队长,一个是棒球队长。张阿姨告诉我们,你们一辈子从没吵过架,虽然平时交谈不多,但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在病最重时您也不让亲人陪床,却要求每天晚上必须有个儿子在家陪着母亲;我们也明白了,做过直肠癌手术、被您照顾了二十多年的张阿姨为什么在您住院这一年来忙前忙后却总是精神矍铄,她是被一股劲儿在撑着啊。

   敬爱的华大夫,我们以记者挑剔的眼光,试图从采访对象的描述中找出您的缺点,但我们寻找到的,仍然是大医之德行、大家之风范。在医院这个每天都见证着生命的诞生和凋谢的地方,在今天这个不轻易落泪的社会,您平凡而高尚的一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您的故事,将永远盛放在我们心底最纯净的地方。

   您的亲人和朋友,曾经得到过和等待着您救治的病人,还有所有关心您、为您的故事所感动的人,最衷心地祝您平安。

  来源:工人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