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优先发展公交系统应是中国第一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11:19 四川新闻网

  丛亚平

  很久就想谈谈我国的公共交通。因为工作原因曾在香港住过两年,对香港公共交通的方便、快捷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中国的城市交通应当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是像欧美国家那样以发展小轿车为主,

还是像香港那样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我一直认为,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应像东京、香港一样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将更多资源和优惠政策配置到公交系统,让百姓无需每家购车也能出行方便,以缓解我国交通堵塞、空气污染、能源紧张的巨大压力。这样的选择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一辆大型公交车所占道路面积约等于两辆小汽车,而公交车的载客量却是两辆小汽车的40倍。其完成单位客运量的消耗能量则是小汽车的十分之一左右;从环保方面看,按单位客运量来计算,大型公交车辆比小汽车污染低90%。香港的公交出行率达到90%多,也就是说90%以上的香港人是靠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因此香港仅用上海1/3的城市道路里程就承担了与上海相同的城市交通总流量。而北京公共交通出行率至今仅占28.1%,许多城市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比例。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解决交通拥堵的办法便是修更多的路,而许多百姓解决行路难的方法则是攒钱买车,公交越不方便,私家车就越买得越多。结果,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堵,道路越来越堵就只好修更多的路,成了一场道路和机动车数量增长的竞赛。而增建马路既受土地的限制,又受政府财力的制约。对环境的污染就更不用提了,有多少城市不是被汽车的废气污染,被水泄不通的汽车所发出的噪音充塞着,每一个大人孩子都在为此付出健康的代价。尤其加上目前能源趋紧,如果越来越多的家庭买轿车,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还会越来越大,拉动能源的价格也将越来越高。

  前些年政府对发展汽车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欧、美、日等国也都把汽车制造厂开进了中国。然而中国和温哥华、西雅图不同,中国人多得密如蚂蚁,如果家家都追求自己买车,中国的道路修得再宽,也只能变成流动不了的“万车展”,而且还要浪费大量的钱和资源修建无数的停车场。我们发展汽车工业本是为了给国民增添财力,然而中国人从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多少利润呢?我们既没有用出让市场从外方那儿换来关键技术,大钱又全让外资挣走了,除了“奇瑞”等少数几家生产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外,大部分汽车制造企业挣的只是加工费。中国倒是替欧美车王们解了燃眉之急,听说美国通用汽车就剩下在中国的企业还有最大的利润了。

  13年间,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每年以23.12%的速度迅速增加。而经历了14年的发展,我国每万人拥有公共车量才从4.6标台缓增到2003年的7.66标台,年均增长率仅为3.71%。

  许多城市虽然也在提“公交优先”,但许多领导仍是理论上重视,内心里不重视,因而“公交优先”的原则在实际执行中落实不到位。不少领导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中国这样的国情发展好公交有多么重要,领导们高级小轿车坐着,当然体会不到百姓每天出行的艰难,也就没有意识到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财力用在发展公共交通上。

  我国公共交通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误时、误站、等候时间长、难以准点到达、乘坐环境差、拥挤不堪、公交各站点衔接不科学、转车不方便等现象还很普遍。例如北京市主要换乘点的平均步行距离为350米;30%以上换乘距离在500米以上。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家庭,更是只好选择买车。由于市民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选择个人驾车,而不是乘坐公交,占用了更多道路资源,导致交通堵塞加剧,进一步降低了公共交通正点率,于是造成市民对公共交通进一步疏远的恶性循环。

  因此,目前的关键,是要让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公共交通对中国国情意义重大,下决心将更多资源和优惠政策配置到公交系统,并辅以科学的市场化运作,才能推动我国公交事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善公交没钱吗?其实,拿出修大马路十分之一的钱就能够大大的改善公共交通的品质了。适当增多公交车次,就会减少百姓等候时间。调动专业力量细致勘察设计,把所有站点、各种交通工具的衔接合理布局,让转乘变得方便。同时改革公交运行体制,打破垄断,让各种民营企业参与公平竞争,才能促进提高运乘效率和服务质量。

  总之,如果能像香港一样不用自己买车也能很方便地乘坐公交去往任何地方的话,相信国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乘坐公交的。国内现在也正不断地改善。现在买张卡乘坐地铁和公共汽车时只要刷一下就都能乘坐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类似香港的“八达通”,看来城市公交进一步的改善并不是没有希望的。只要领导们重视!(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