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文物何以流散欧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17:2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 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海外人士对中国文物收藏的兴趣有增无减。中国《光明日报》14日刊登了题为《中国文物何以流散欧洲》的署名文章,对中国文物流散至海外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报道,现摘发如下:

  时值6月,以繁荣的文物市场闻名于世的布鲁塞尔萨布隆广场迎来了每年一度的文物展,几家专营中国古董的商铺尤为引人注目。在与店主的攀谈中,得知他们店内出售的十余

件汉代陶俑均被欧洲的文物专家鉴定为真品,而一件中国汉代陶俑的实价在1000至1500欧元之间(1欧元约合10元人民币),仅是10年前价格的十分之一。

  带着诸多疑问和好奇,记者敲开了比利时东方文物鉴赏家巴特利克·莱科克先生办公室的大门。作为布鲁塞尔唯一经国家艺术专家办公室认可的东方文物鉴定师,巴特利克使用放射性碳和热致发光原理,借助电子显微镜检查、X光照相、辐射照相术、光谱测定等手段进行文物鉴定。此方法在业内享有良好声誉。29年的从业经验,不仅让巴特利克练就了一双鉴赏文物的慧眼,也使他对国际文物市场,特别是海外的中国文物市场了如指掌。在与巴特利克先生的交谈中,流散在欧洲民间的中国文物成了谈话的主题。

  比利时尚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制定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这便在客观上为大量“灰色”文物打开了方便之门,使这股“暗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布鲁塞尔,再通过各类文物中介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各地。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成了欧洲人有规模地收藏中国文物的开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汉、唐陶器风靡一时,古陶器的价格也在七十年代达到顶峰。20年前,巴特利克先生曾以12500欧元的价格购得了一件高约一尺左右的唐三彩马,如今这样一件唐三彩马的市场价已跌到1500欧元。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欧文化和人员交流增多,欧洲人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哲学产生兴趣,对中国文物收藏的兴趣趋于多元,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例如,目前欧洲市场最为抢手的中国文物是有“东方维纳斯”美称的北齐(公元550年至577年)石雕菩萨。当然,在海外中国文物市场日益繁荣的同时,也难免有鱼目混珠的现象。

  参观了巴特利克先生的私人收藏并走访了布鲁塞尔几家专营中国文物的商店后,记者一方面为欧洲收藏家中国藏品的精美以及海外中国文物市场的繁荣感到赞叹,另一方面也为这些文物何以流散海外感到困惑。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文物出口政策,但在几家中国文物店内仍见到了为数不少的汉唐陶器,而北齐石雕菩萨在海外文物市场的热卖,也印证了记者的某种担心。据布鲁塞尔万德维尔艺术行的盖德女士介绍,她经销的汉唐陶器都是从香港购买的,且均已被欧洲专家鉴定为真品,至于这些文物出土后是如何经由大陆进入香港的,人们不得而知。

  事后,记者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近年来不少非法出土文物从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和甘肃等几个内陆文物集散地通过铁路输往广州、深圳、福建等地,最后经过海路和空运走私到香港和台湾。近十多年来,仅深圳海关在对5%的出境货物抽查中发现和查扣的走私文物就有近三万起,仅2001年中国海关便查处了240起文物走私案件,收缴国家限制出口文物8780件。文物走私对海外的中国文物市场已经构成了冲击,巴特利克先生坦言,汉唐陶器价格的直线下跌与大批量走私文物败坏市场有直接的关系。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和传播者,在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当我们试图从海外市场购回我们民族记忆的同时,是否更应堵住文物外流的渠道呢?(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