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话可以乱说,坟不要乱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17:46 浙江在线

  “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这个会的名字比较幽默,跟多年前相声里说的以纪念各界人士为名而大吃一餐的噱头差不多。然此一噱头另有几分黑色幽默的意思,因为,明里说纪念“入葬”,暗地里想着的却是要挖坟。谓予不信?请看6月29日《西安日报》:与会人员透露说,《乾陵考古调查计划》已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考古专家有望对乾陵予以发掘。

  将挖坟与考古等类齐观,或有读者怪我出语轻薄,但在二十二年前,大陆考古学的奠基者夏鼐早就说过:“我们是搞考古工作的,不是挖宝的”;他说这句话,针对的正是开掘帝王陵墓的“歪风”。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联合郭沫若等人,向国务院申请开掘长陵(明成祖墓)——后因工程艰巨,难以完成,遂改为“试掘定陵”(明神宗墓),以便为继续挖长陵积累经验——经总理周恩来批准,于1955年开工,两年后竣工。吴晗何以有此倡议呢?因为早在清华读书时,他便立下宏愿:“假使要我也来搞考古,我就要挖明十三陵”;他是治明史的,所以才会立志去挖明朝皇帝的坟。可是,挖完了坟,他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呢,整体的明史研究有没有进步呢?也许有一点,但比起挖坟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一点进步可以忽略不计。负面效应是什么?一,陵内取出的文物大都未获妥善保护,褪色朽坏者不胜数;二,万历皇帝的尸骨被红卫兵焚毁;三,考古报告迟至三十年后方才整理出版。后果如此,或可归罪于文革,但是,吴、郭诸人未能熟思利弊,其能免咎?以此,数年后郭沫若再提开掘长陵,被周恩来断然拒绝,并批示十年内不准再挖帝王陵墓;亦以此故,南京孝陵(明太祖墓)、西安乾陵才未被开掘,幸免于难。八十年代以来,政治、经济、科技各方面的条件迥非昔比,于是,呼吁挖坟之声又起,且美其名曰保护性发掘。幸亏国家文物局能持定见——如夏鼐所言,“考古发掘工作以配合基本建设为主,不得不挖的才挖。能够保存下来的,不要去主动发掘,可以就地保护”——遂屡屡否决此类申请。

  然而,老戏可以新编,最新呼吁开掘乾陵的“台词”颇能打动人心。一则曰,挖了武则天的坟,辟为景点,可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可视为对“开发大西北”政策的具体落实;一则曰,乾陵处于地震带,不早早挖了,将来被震坏,谁能负责?一则曰,某些老专家搞了一辈子考古,想在有生之年看看地宫内到底有何宝贝。其实,陕西一省的文物古迹,冠于全国,倘能整合既有资源,精心管理,何患不富?然若一味好大喜功,学那玉米地里的笨熊,掰一支扔一支,即有十座百座乾陵,似亦不足供其挥霍。经勘查,乾陵工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千余年来未受震灾即是明证;恐被震坏一说,当他危言耸听可也。至于老专家所谓一睹为快的心愿,虽为人之常情,实系假公济私,不足一驳,亦不忍一驳矣。

  当然,这出戏怎么收场,仍看国家文物局乃至国务院如何一锤定音。以前否决了,并不意味今后继续否决;全面开掘不批准,并不意味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的伎俩能够杜绝;乾陵不开,也不意味陕西境内三万多处古迹都能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问题,虽说是肉食者谋之,我无间焉;但爱我中华,匹夫有责,若能看到一个治标治本、举一反三的解决方案,究不失为一桩快事。


作者: 谭伯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