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不应高估通货膨胀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06:00 光明网
苑德军

  对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我们应该正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但完全没有必要惊慌失措。确实,由于投资、信贷等宏观经济与金融因素变化的不确定性,利率存在一定的上行压力。不过,仅就物价对利率的影响作用而言,下半年物价变化拉动利率上升的力量不大。

  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价格最受人们关注:一是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其变

化集中反映在消费物价指数即CPI中;二是资金商品的价格,即利率。人们关心前者,是因为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影响人们的经常性货币支出;人们关心后者,是因为其与人们的金融投资活动密切相关,影响人们的金融投资收益。就两者的关系看,它们又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变化的条件和依据。也就是说,消费物价指数是利率变动的风向标,利率的变化要跟踪物价。

  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确实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

  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较之去年同期上涨1.4%,而3月和4月的涨幅分别为0.8%和1.2%,消费物价月度涨幅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央行近日发布的2006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未来价格走势虽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消费物价走势和央行对物价发展趋势的判断,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人们担心物价走高会导致央行再度提高利率,从而给个人金融投资产品特别是证券理财产品的收益带来不利影响。

  那么,到底应如何看待未来的消费物价走势?

  不容否认,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确实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重要动力;资源类商品价格改革加大了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高位运行会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的上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收入水平的上升,会从成本推进的角度拉动物价向上;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对未来的物价上涨将起到推动作用;美元未来可能走软会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等。

  CPI不可能大幅上涨仍将低位徘徊

  尽管如此,对可能出现的通胀风险却不应高估。CPI不可能大幅上涨仍将低位徘徊,预计今年全年涨幅在2%以下,最高不会超过2.2%.这一判断的给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条依据:第一,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基本格局是供过于求。我们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进入了相对过剩经济时代。消费品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占主导地位的买方市场。这样一种大的市场格局,是我们考察物价形势、判断物价走势的基本背景和基本依据。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品是供过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这使得物价的全面和大幅上涨失去了基础性条件。无论是一般消费品价格,还是产能过剩行业的产品价格,都存在着很大的下行压力。

  第二,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上涨。今年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2%.尽管扣除价格因素消费的实际增幅也在上升,但和投资增幅相比要逊色的多。消费增速缓慢,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实现均衡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投资增长过快会大量增加商品供给,另一方面,消费增长滞后却限制了商品需求的放大。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成为掣肘物价上涨的重要力量。

  第三,资源类商品价格改革虽然是引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但是改革的主导权操控在国家手里。对水、石油、天然气等关系民生的资源类商品价格的改革,国家会慎重、稳妥实施。出台每一项具体的提价措施,都会审慎选择出台时机,并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及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况且,汽油、柴油、天然气在CPI中的权重只占11.8%,即使成品油价格在已经两次上调的基础上再上调10%,基本和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其和其所带动的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拉动CPI上升也不会超过0.3个百分点。还应该看到,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暴跌,有色金属价格正在向理性回归。尽管下半年仍不排除有多次的起伏波动,但类似上半年的非理性上涨似乎已无多大可能性。自然,有色金属价格对物价水平上升的拉动作用也会减弱。

  下半年物价变化拉动利率上升的力量不大

  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是题中应有之义。自然,通胀压力的存在,在经济运行中也就成了一种常态。对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我们应该正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但完全没有必要惊慌失措。确实,由于投资、信贷等宏观经济与金融因素变化的不确定性,利率存在一定的上行压力。不过,仅就物价对利率的影响作用而言,下半年物价变化拉动利率上升的力量不大。

  因此,就物价层面看,金融投资者大可不必对物价变动影响利率从而影响金融投资收益忧心忡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