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是什么扼杀了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06:43 光明网-光明日报

  是什么扼杀了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站在培养学生一线的中国大学校长们有着深刻的思考。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手中,有两份郭沫若先生中学时代的成绩单,上面显示出16岁和18岁时的郭沫若先生数学和英语非常好,而国文和图画特别差,朱清时说:“看了这样的成绩单,谁能想到郭沫若先生后来会成为大文学家、大诗人、大书法家?而郭沫若先生如

果生活在现在,我敢说,因为偏科,他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即便考上了,他的父母也一定会强迫他去读理工科。而中国,就不会有郭沫若了。”

  从小看到老,这一中国古老的思维,似乎并不适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中国的一些家长因孩子在少年时代甚至幼儿时期的某种表现就过早地对一名孩子的能力做出判断从而规定其发展道路的做法,正在善意地扼杀着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我的孩子现在也已是父母了,看看他们管孩子,比我们当年可差多了,孩子那么小,就已被规划好了要干这干那。”

  应试,也是中国学生创新能力被扼杀的原因之一。朱清时校长说:“基础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成为畸形的应试教育给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有句话很经典: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新近发生的一个例子说明了目前应试教育甚至造成了社会的畸形,今年高招,中国科技大学在某省录取了一名分数很高的学生,但这位学生却并没有应招,原因是他所在的高中学校提出让他复读一年明年考北大清华,学校为此将补偿这位学生10万元。“不仅学生在应试,社会也在应试,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甚至和校长的政绩挂在了一起,还有某些地方政府甚至将本地学生考上某某大学列入自己的政绩报告中。”朱清时校长说。

  今天的中国学生不会有钱钟书和吴涵当年的幸运,当年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15分和0分,清华大学却录取了他们。今天的大多数学生也不会有钱伟长当年的幸运,当年他在清华大学的第一年就读于历史系,一年之后感到不适合后要求转到了物理系。显然,不是考试制度促成钱钟书、吴涵、钱伟长成为大师。

  而考入大学的大学生们,也会因为目前中国大学长期形成的“灌输式”教育,而继续无缘于创新能力的发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就有论述:“大学教育并不全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搞坏。”显然,自愿,是这里的原则。朱清时校长说:“麻省理工大学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索取知识。学生一半的课程必修,一半的课程选修。虽然这样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但是却因重视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所在,而使他们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促使他们学会向人求教,善于自学,而这实质上是成为创新人才的第一步,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创新人才不是靠自学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