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中招生悄现“围城”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07:01 大众网-生活日报

  伴随着今年中考录取工作的紧张进行,各地的生源大战也如火如荼。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生源已不仅局限在本地区间几所学校选择和流动,不同地区的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生源流动也越来越大。一方面,省城几所高中学校在不断扩大省招生名额;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济南市区初中毕业生正选择到基层一些重点高中及民办高中就读。近几年的高中招生中悄然出现出一种“围城”现象。

  省城高中:乡下揽才可双赢

  继省实验中学之后,省城另一所重点学校山师附中也于2003年开始在济南市以外的全省地区招生。今年,该校首批招的32名学生皆已毕业参加了高考,成绩可以说是相当喜人。据介绍,这32人中,有10名被保送到北大、清华、浙大、南大等名牌高校,另20名中的18名上了一本线,其中一名还考取了济南文科第一名,一名考取济南市区理科第一名。

  省实验中学自2001年以来,连续6年全省招生,前几年均为80名,今年扩大到100名。该校教导处副主任韩相河告诉记者,2003级的省招生成绩目前还没汇总出来,2001级和2002级的省招生成绩都非常突出,如2002级实验班的42名省招生,其中4人被保送到北大和清华,还有35人上了一本,其中一名学生考取济南市理科第一名。韩主任讲,省招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这些孩子学习特别刻苦,这是他们比城里孩子考得更好的关键。

  韩主任讲,实验中学在全省招生,起到了双赢的效果。这些农村孩子的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给城市孩子树立了努力学习的榜样,对城市孩子的学习是一个促进。同时,城市学校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也开拓了农村孩子的视野,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除省实验中学在进行扩招外,济南市外国语学校、济南七中等学校也正准备增加济南市以外的招生。

  县城高中:迎来上千省城学子

  近年来,省城中考生到县城民办学校上学,或到县城重点高中借读的情况越来越多。有人粗略估算,今年这一数字恐怕超过千人,或更多。

  与省城学校招收全省的尖子生不同,县城民办学校大都带有较强的营利色彩,招收的学生起点比较低一些。像昌乐二中2002年改制为民办高中后,开始面向全省招生,从最初的几百名,到今年的1000余名,招生数量增长了好几倍。该校也把济南作为重要的生源地,今年将有数百名新生来自济南和青岛两城市。

  在一些民办中学招收城市学生的同时,许多城市学生也选择到县城重点高中就读,这些孩子大多学习成绩也比较一般,在省城上所差一些的学校不太心甘,于是选择到县城重点高中上学。与上民办中学还不同,这些学生大都是家长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同县城的学校联系。

  齐河一中是距省城较近的一处外地重点高中。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二十名省城的孩子到此借读,去年则达到三四十名。齐河一中康校长告诉记者,几乎每个县城重点高中都会有一些大城市的孩子来借读,近几年越来越多,这也被称为“县中现象”。

  生源框框:正慢慢被打破

  随着生源之争的加剧,随着交通、通讯的越来越便利,城乡间的生源流动正越来越大,一些框框在慢慢被打破。但业内人士同时认为,这还只是在一定限度下出现的现象。

  山师附中招生负责同志张宪臣对记者讲,省内招生让附中尝到了甜头,也让这部分学生受益,但想扩招却并不这么简单。首先增加招生名额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的审批也是很谨慎的。最大的一个顾虑是对本地生将来的高考带来影响。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省内多招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在济南少招一部分学生,省招的这部分学生也对济南市学生将来的高考录取会带来一定的竞争。

  一些地方民校虽然一再试图将城市生源再扩大,但也受到有些城市学生不太适应以及被招生地区教育部门抵制等因素的困扰。县重点中学招收部分城市学生,也额外增加了一点收入,但作为借读的方式尚可在教育主管部门默许的情况下进行,一旦公开面对城市招生,也难取得主管部门同意。

  济南市教育局基教处的同志对此讲,学生有选择自己学校的权利,家长也都希望孩子到一所将来能使自己孩子成绩提高的学校去,因而这种流动是正常的,将来也会越来越多一些。但在目前各地高考录取等政策一致的情况下,跨地区招生还必须经过严格审批。

  (记者雒武实习生王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