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五年时间,南京“克隆”司母戊鼎终于成功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08:13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正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前天一致决定,将中国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安阳殷墟由此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就在1个月前,随着一尊巨鼎在南钢某铸造车间破茧而出,殷墟青铜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迄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之谜被彻底揭开。“5年了,这事历经了太多曲折。”主持《泥范铸造“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这一国家课题的南博青铜器专家王金潮说。

  五年铸一鼎多灾多难

  2001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次年,破解大鼎工艺的研究正式启动。期间,研究遇上了“非典”、合作企业厂房搬迁、铜价从每吨1万元飙升至7万元等一系列问题,被迫干干停停。

  去年12月的一件事,至今令参与铸造工作的南京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王丰陵记忆犹新:“当时整个大鼎的泥范(注:中国传统青铜器铸造中使用的模子是泥质的)制作完成,就差灌铜汁一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袭击南京,第二天早上打开车间大门时,泥范冻裂成数块,真是欲哭无泪。”这一波折令铸鼎工作被推迟到今年五六月间。6月18日,当近1吨重的铜水注入泥范,现代司母戊大鼎破茧而出时,所有人感慨不已。

  按原工艺再铸只能形似

  事实上,用现代工艺铸造一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的青铜鼎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然而,当今人舍弃一切现代工艺,用3000年前的工艺来铸造如此大的一件青铜器时,困难超乎常人想象。王金潮从河南运来了2吨商文化层以下的黄泥,3000年前商朝人正是用这些黄泥做成青铜器的泥范。然而这些细腻的黄泥却缺少做泥范的黏性,“古人一定在黄泥中添加了某种物质增加黏性,但添了什么却无从知晓。”最后还是用南京本地的黏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安阳黄土中后,泥范终于做了出来。

  不过,王金潮总结自己的研究时说:“虽然当时铸造大鼎的7大步骤的细节都已经全部搞清,但如今依照这些步骤铸造的司母戊鼎只有形似,却无神韵。殷商时期确实是青铜铸造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

  大鼎是商代人试验品

  更令人吃惊的是,王金潮发现,司母戊鼎其实也是商代人的一件试验性作品。他告诉记者,大鼎平均厚度达到2厘米,需要近1吨的铜汁,但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当这么多铜汁灌进泥范中时,很容易将泥范冲裂而漏铜。司母戊鼎一个侧面和4条腿上的拼接痕迹表明在第一次浇铸时,在鼎的东侧壁,泥范发生了破裂,铜汁没能把泥范灌满,4条鼎腿都短了20厘米,商代人不得不二次制范进行补接。王金潮推测,通过这次试验,商人取得了铸鼎的极限值,因此至今没有出土过比司母戊鼎更重的青铜鼎。南京日报记者李冀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