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乡村医生为省城医生“上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08:41 大河网-大河报

  

乡村医生为省城医生“上课”
讲课人:开封一名乡村医生听课人:省人民医院数百名医生讲课内容:医德和服务

  7月13日,郑州迎来今夏罕见的一个大热天。在省人民医院老病房楼四楼,一个不算很大的会议室里,满满地挤着三四百名挥汗如雨的医生和护士,他们是来听课的。

  这是一堂特殊的课——给这些站在医疗技术前沿的专家讲课的,是开封一名只会看

头疼脑热等常见病的乡村医生马文芳。与技术无关,“医德”、“服务”成为了这堂课的主题词。

  乡村医生马文芳纪事

  “俺是个农村的赤脚医生,没啥好技术,也就是给乡亲们看看头疼脑热的常见病,你们都是教授、专家,在这讲课,俺这心里可慌。哪天,你们能到俺村里,给俺那里的乡亲们看看病,比啥都强。”一上台,打扮朴素的乡村医生马文芳,就操着浓重的乡音,替自己的患者谋“福利”。

  很多人听说马文芳,是从今年的春节过后开始。2月6日,这位开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的乡村医生,被请进了中南海与温家宝总理面对面,向总理介绍他所了解的“农村医疗现状”。

  此后,人们开始通过报道了解到马文芳的一些点滴——55岁、当过38年“赤脚医生”、在村里创办了“爱心诊所”、给全村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体检两次、用几毛几块钱甚至倒贴钱为乡亲们看病几十年……

  近年来,一些医生总与“红包”、“回扣”、“大处方”这样的不光彩字眼密切相关,可提到马文芳,患者使用最多的字眼是“爱心”、“高尚”、“奉献”。

  7月13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将马文芳请到了郑州,请他给省城的“大专家”们当一回老师,传授自己的“行医”之道。

  乡医在省城讲授医德

  马文芳走上从医路,缘于他幼年刻骨铭心的经历。1962年,马文芳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先后身染伤寒,家里极度困难,母亲去世后,全村乡亲凑了169块钱,试图挽救未成年的弟弟,但最终没有成功。短时间里,马文芳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亲人。

  “那时候俺就想,将来俺要当个医生,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医生。”1972年,马文芳考取通许卫校,两年后,回村当起一名“赤脚医生”。

  国家对农村医疗几经改革,马文芳从一个“赤脚医生”成为了自负盈亏的乡村医生,自己经营一家诊所,诊所的名字叫“爱心诊所”。

  因为从小体会到穷人看病的难处,“爱心诊所”不收住院费、诊疗费、检查费,靠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一个体温计为乡亲们诊断疾病。

  20多年前,马文芳就为全村每人建立了一份健康档案,每年定期从城市租来B超、心电图机等设备,为村民免费体检两次,动态掌握全村人的健康情况;每逢双月的10日,专门去敬老院为老人们义务体检;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马文芳坚持每年9次为本村300多名儿童义务接种防疫,并为他们建立了防疫卡,仅此一项,每年费用在3000元左右。

  2003年,马文芳又拿出为儿子结婚准备的7000多元钱,为全村儿童购买了防疫卡。得益于他的“预防工程”,数十年来,苏刘庄村没有一名儿童患上传染病。

  2003年非典的时候,马文芳每天自己对全村的公共场所消毒两次,然后掏钱租来3台收割机,帮家人在外地打工的乡亲收割庄稼。

  农村穷病人太多,有的连两块钱的药费也拿不起,“爱心诊所”的欠条打了厚厚的一摞,直到现在,乡亲们还欠下5万多块钱的医药费没能结清。几十年来,虽然医疗费用飙升,马文芳开的处方,药价几乎都是两三块,最贵的,也就是十来块钱。“当医生,不能想着咋挣病人的钱,得想着咋给病人省钱。”

  “医生不能为了挣钱揽病人,能看的病要认真看好,自己的技术解决不了,要立刻指引病人到更好的医院去治疗,这是医生的基本道德。”

  “现在都说医患关系太紧张,医生只要从心里认真给患者看病,把患者当亲人,这关系咋会紧张?”

  …………

  马文芳没有修饰的乡语,引来了省人民医院专家们的热烈掌声。这个乡村医生拥有的“久违的品质”,值得让人去细细品味。

  虽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遇到“三无病人”该咋办?医疗纠纷咋处理?技术和服务,哪个更重要……

  听完马文芳讲的课,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们,还有很多话要说。于是,搬出会议室,就近在一个更大的护士站,权威医疗专家和乡村医生之间,就医德、穷人看病、医疗纠纷等众多热点话题,展开了一场对话。

  乡医和专家话题“大碰撞”

  碰撞一

  医生该怎么对待“穷病号”结论:“让每一分钱都起到作用”

  高传玉(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著名的心内科专家):很多年了,各行各业都在讲“为人民服务”,可这些年这句话,在医疗行业显得越来越难,也越来越尴尬,因为医疗费用太高,穷人根本就看不起病,对于很多医院和医生来说,“为人民服务”成了“为有钱人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对医生就有个很直接的拷问:当你面对的患者没有钱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马文芳:钱的确是个问题,很早以前,村里实行的还是工分制,我的诊所每个月可以挣280分,后来改革了,村里把诊所交给了我个人,让我把诊所办好,给乡亲们看病。当时家穷,为了采购药,我就四处找亲戚朋友借,借了二百来块钱,买了一批药。但村里穷人太多,有个头疼脑热的,来看病,拿的钱根本不够。作为医生,我不能不给治,药费就欠着。诊所的药用完了,并没有收回多少钱,都换成了欠条,没办法,我只好再借钱去采购药,循环了一段时间,到1988年,我再也借不来钱去采购药了,诊所维持不下去,我只好在门上贴了“停止营业”,准备关门。可乡亲们太需要这个诊所了,于是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你两毛、我三块,硬是捐了500多块钱,让我的诊所重新开了门。

  医生的第一个任务是看病,第二个任务才是通过看病来养活自己和家人。能给患者看好病,自然能养活家人。因为穷病号多,在很长时间里,诊所的利润薄得难以想像,看一个病人有时就挣一毛钱,甚至几分钱。但是后来,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了我治病给穷人省钱,来的人就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我一天看了156个病人,就算一人挣几毛钱,也能挣好几十块钱。

  高传玉:诊所被迫关门,乡亲们的捐款还能救,城市的大医院如果经营不下去了,问题就不会那么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大医院的医生该怎么办?我觉得应该有种变通:对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首先不能拒绝,然后要考虑怎么在他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给他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现在对很多医生来说,治病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费用的问题,能让病人不怎么花钱就治好病才算本事。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做100元钱的检查,可他只有50元钱,作为医生,不能拒绝为他治疗,而是应该利用这50元钱,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法。总之,不管多穷的病人,要让他的每一分钱,都能为挽救他的健康起到作用,不浪费病人一分钱。

  碰撞二

  遇见“三无病人”咋办?结论:救命永远没有前提

  史锡文(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很多医院都有一个困扰,就是“三无病人”问题,这类病人医院无法查到其家属、地址,甚至是姓名。遇到这样的病人,医生该怎么办?

  马文芳:我的做法是先治病,患者一到诊所里,不管急病慢病,先给治,然后再说钱的事儿,如果实在没钱,只能算了。病人有没有亲属、家住哪儿都不是问题,问题其实还是医疗费用。一个病人如果因为没钱,在诊所没有得到治疗出了问题,作为医生,我的良心一辈子都不会安生。这应该是医生的一个原则——不能因为病人没钱,就拒绝给他治疗。

  史锡文:现在在很多大医院里,对于急诊“三无病人”,这点都应该可以做到,先治病保命,然后再说钱的事儿。但是,慢性疾病、择期手术的病人,这点就很难办,“爱心诊所”当年还因为欠债太多,差点关门,更何况一所省级医院,首先要生存下去,才能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碰撞三

  怎么避免医疗纠纷结论:尽力加尽心

  周云(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著名肿瘤专家):现在大家都感觉医患关系很紧张,医疗纠纷是医生们最头疼的事。有时医生很尽心,但治疗如果没有取得足够好的效果,患者就无法接受。你有没有遇到医疗纠纷,怎么避免?

  马文芳:38年来,我从未遇到过一起医疗纠纷,从来没有病人来找我理论。我认为避免医疗纠纷有两个根本的因素,第一,要尽可能地治疗,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第二,就是有足够的感情投入,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你全心全意地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去尽心治疗,谁也不会和一个真心对自己好的人产生“纠纷”。

  □记者王芷荭实习生樊赛楠文记者杜小伟图

  马文芳(右二)和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们在交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