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赤几授予广东医生银质勋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09:23 大洋网-广州日报

  

赤几授予广东医生银质勋章
广东医疗队的队员何贤杰长眠在了赤几,当地的黑人孩子都知道这里埋葬着一名帮助过赤几的中国人。
赤几授予广东医生银质勋章
赤几授予广东医生银质勋章
再过4天,今年36岁的廖武就将和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回到祖国,这标志着广东医疗援助赤道几内亚已经整整走过了35年。在即将回国的一刻,廖武有着别样的心情,在结束2年援助工作时,赤几政府给了他所在的医疗队一份最高的荣誉——独立大十字银质勋章。

  遥想30多年前的援助生活,可以说令人唏嘘不已。队员们要自己开地种菜,每人准备一个尿壶装上自己的尿带到地里就算是肥料了。在没有电话的年代,思乡之苦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队员的家人无论多忙都要按时寄信到赤几,哪怕是一个空信封。

  光阴似箭,30多年转眼就过去了,其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变的是我们的援助仍在继续。

  两年前,在廖武出发的时候,73岁的老父亲给独生儿子写了一首诗,这首诗虽然略显粗糙,但情真意切,代表了家人对援外医生的祝福和期望。

  迎接快乐

  “人说你们脚特别长,两脚跨越大海洋,祖国派你去赤几,家乡人民享荣光,帮助赤几创大业,中国威望更高昂,快快乐乐又一天,两年凯歌还故乡。”

  7月6日中午,在中国医疗队马拉博驻地是一派忙碌的景象,第22批广东援助赤几医疗队的队员们正在清理着自己的行李,大家往行李箱里装好自己的西装和皮鞋,因为第二天他们就要离开这个工作了2年的国家。廖武也和大家一样忙着,突然队长江志平在驻地院子里的喊声让他停下了手中的活。江志平加大嗓门喊着:“下午2点授勋!下午2点授勋!”

  部长亲手给队员戴勋章

  其实这一消息来得异常突然,就连江志平都感到意外,他刚刚接完电话,就将这一消息喊给大家听。“我常给赤几总统奥比昂做医疗保健,此前奥比昂总统虽然在私下里给我说过会给队员们授勋,但由于7月5日奥比昂总统所在的赤几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赤几重要官员都要参加会议。我们本来想着,回国前授勋可能来不及了。但是没想到奥比昂总统在开如此重要的会议期间还想着我们,”江志平激动地说,“奥比昂总统在会议期间专门委派赤几安全部长马努埃尔代表他向队员们授勋。”

  由于下午就要授勋,面对丰盛的午餐,一些队员已经没了胃口。廖武说:“这是我们离开赤几前最好的礼物,大家可以不带着遗憾回国了。”中午1点,廖武吃了点东西后赶紧回到了宿舍,他又拿出了已经收拾好的西装,并且打上了领带。下午2点,廖武和其他队员来到了赤几外交部静静地等待着授勋的一刻。中国驻赤几大使李仲良也专门赶来见证这一中赤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

  在赤几官员宣读过每一名队员的名字后,马努埃尔亲手给每一位走上前来的中国医疗队员佩戴上勋章,历史就此改写。赤几政府此前从来没有给全体中国医疗队员授过银质勋章,在为数不多的几次集体授勋中,也只有医疗队的队长和翻译得过银质勋章,其它队员们只是得到过铜制勋章。此次全体队员获得了医疗队有史以来的最高荣誉。

  看着胸前的勋章,廖武他们心里明白,如此高规格的授勋发生在中非关系的这个重要时刻,有着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对第22批队员们的表彰,更是对广东医疗援非35年的一种高度肯定,因为35年来广东的医疗队员们都是这样走过。

  突发疾病长眠巴塔墓地

  一批批的医疗队员们来到赤几不仅要忍受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时还要经受住生命的考验。在离医疗队巴塔驻地约3公里处,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队员们都叫它巴塔墓地,一名广东医疗队的队员何贤杰就长眠在了这里。何贤杰是1976年至1978年的广东第6批援助赤几医疗队的队员,是海南琼海人。何贤杰来自当时的崖县人民医院,是一名眼科医生。

  由于当时海南还没有设省,仍在广东省的行政区划内,何贤杰成为了广东医疗队的一员。在赤几工作期间,何贤杰由于在当地突发疾病,牺牲在了赤几。

  7月4日,本报记者在队员徐育飞的陪同下来到了这里,墓地周围已经长起了几十厘米长的草。由于赤几的气候非常适合草木生长,有些杂草一个星期就可以长半米长。徐育飞拿起砍刀仔细地清理着墓碑旁的杂草。

  整个巴塔墓地总共有8座坟墓,全部埋葬着在赤几牺牲的中国人。何贤杰的墓是其中的一座,墓碑上用中文和西班牙文写着“何贤杰同志之墓”,落款为“中国医疗队一九七八年三月三十日立”。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中国大使馆都会带着医疗队队员们和当地的中资机构人员一起来到这里扫墓,每当这个时候队员们都会献上自己用芭蕉藤编的花圈。

  巴塔墓地离一些当地居民的住处不算太远,一位黑人妇女表示,她知道这里埋葬着几名中国人。由于队员们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前来,她已经知道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节日了。

  ■历史揭秘

  总理批示开启

  35年援非历史

  尽管有队员牺牲在了赤几,但是35年来,广东医疗援助赤几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于这段历史的由来,省卫生医疗对外合作服务中心的张铁强主任非常清楚。张主任说,这是国家作为一项外交任务交给广东的,广东省对赤几派遣医疗队从1971年开始,如今已是整整35周年,至今已有近400名广东的医疗队员们到过非洲。

  张主任收藏着一份1971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关于同赤道几内亚代表团会谈的请示》,正是这份文件开启了广东医疗援非的历史。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到了中国向赤几派遣医疗队,“关于派医生的问题,建议可原则同意派出由十人左右组成的医疗队赴赤几工作。”1971年1月,周恩来总理专门在这份文件上作了批示,随后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广东。

  44支医疗队在国外工作

  接到这个任务后,广东省迅速行动了起来,短短几个月,第1批医疗队的队员就组织到位了。第1批队员的选择,广东省卫生部门可谓是慎之又慎。队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是考虑的首要条件。其次对年龄也有严格要求,第1批队员出国时的年龄从32岁到50岁不等,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之所以以这一年龄段的人为主,主要是考虑到每名队员都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胜任这个工作;其次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人思想比较成熟,能够耐得住寂寞。”

  在省卫生医疗对外合作服务中心档案室里还有一份异常宝贵的资料《广东援助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花名册》,这份花名册几乎每隔2年就会加厚一次,上面记录着从第1批医疗队到第22批医疗队所有队员的名字。

  据悉,从1963年4月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1支医疗队开始,至今已有近2万名中国医生走出了国门,援助过65个国家,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国家,全国28个省市承担过对外医疗援助的任务。目前,我国仍然向43个国家派遣着44支医疗队,其中非洲国家就有36个。目前仍有近1200名中国医疗队的队员们在国外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着。

  广东援助赤几第2批医疗队队长厍文远回忆当年峥嵘岁月

  一人一壶尿带到地里就是好肥料

  今年70多岁的厍文远从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岗位上退休已经多年了,33年前他是广东省第2批援助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的队长。提起那段终身难忘的经历,让老厅长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33年前。

  两句话老厍就去了非洲

  1973年,当时还是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副站长的厍文远突然接到组织上的一个任务,厍文远回忆说,当时刚开完了会,出了会议室大门正好碰到了当时一位卫生厅的领导,“他对我说,给你个任务去非洲带医疗队。带2年。当时就这么两句话,事情就定了。那个年代是绝对服从组织安排的。其实当时家里的孩子还很小,才5岁。爱人听说是组织上安排的,也没多说什么。”

  其实和厍文远一样,不少老队员在即将出发前都只有一个想法,“这是组织上要我去的,这是祖国信任我,对我个人也是个锻炼。大家都没有什么怨言,也没有讲价钱。队员心里想着就是为了祖国,这并不是在唱高调。”

  广东省援助赤几第2批医疗队于1973年10月份出发,“当时队里一共有24个人。由于当时中国驻赤几的大使要求派专家前往,所以这批队员里包括了许多当时广州市各大医院里的骨干专家医生。但是没想到一过去后当地的医疗条件很差,每个医生从门诊到住院再到高层保健要全包,一些人身体都有些吃不消了。”

  寄空信封也是一种安慰

  早期来到赤几的医疗队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我们就开辟了菜地自己种菜,但是没有肥料,队员们就每人准备了一个尿壶,装上自己的尿带到菜地里就算是肥料了”。

  当时没电话,思乡之苦是现在的队员们无法想象的,“当时每个月的28日是队员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信使会来。有信的队员欢天喜地,没信的队员脸一下子就沉下来。所以当时对于队员们的家属来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算是再忙,也要寄一个空信封到赤几,但就是不能不寄。”

  这次记者回国前,也充当起了一回信使的角色,帮着新到的第23批队员带着家信回了国。

  赤几安全部长马努埃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对赤几来说不是搞殖民主义

  7月6日下午,在刚刚给队员们授完勋后,赤几安全部长马努埃尔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马努埃尔说,30多年来中国医生给赤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成为了我们的好同事、好朋友。总统决定给中国医疗队授予勋章。”

  除了医疗援助外,中国对赤几的帮助还包括经济方面。马努埃尔说,目前赤几经济已经开始快速发展,赤几和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可以挖掘。去年,奥比昂总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也签署了一系列的文件,已经有不少中国企业来到这里帮助赤几建设国家。“这些中国企业给了我们很大的贡献。”

  在采访中,马努埃尔还明确对有关中国搞“新殖民主义”的舆论进行了驳斥:“中国对于赤几来说不是在搞殖民主义,中国是在真心地帮助我们,中国一贯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点。”在采访结束后,马努埃尔还愉快地和本报记者合影。

  中国驻赤几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陈风表示,目前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已经从单方面的援助过渡到“鱼渔兼授”,这也是和赤几目前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对于赤几的经济发展,中国公司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公司在当地修一条柏油马路的报价和其他一些外国公司修一条土路的报价差不多。殖民主义的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的头上,中国也曾经深受殖民主义之苦。中国对于非洲的援助是无私的,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停止援助非洲。“奥比昂总统曾经说过,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中国兄弟在,现在我们发展了,也不能忘了中国兄弟。赤几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一贯大力援助,坚守35年的医疗援助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