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诚信带来的“双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10:49 法制日报

  建设新农村

  本报记者 袁成本

  在山东省东营市,评选农村文明信用户可是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信用社据此发放“贷款证”,如果是小额贷款,不用任何担保,填上几个表格,

当场就能拿出钱来,跟取自家的存款差不多;文明信用还是一笔“无形资产”,用东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雪萍的话说:大姑娘、小伙子找对象,如果对方家的大门口没有挂这个红牌牌,即使不吹灯拔蜡,恐怕也要犹豫几分。

  实施“文明信用工程”,正是东营市建设新农村的切入点。

  贷出的款子能拖就拖

  这项工程,发端于东营区农村信用联社,时间是2000年。

  此前,这里与其他地方一样,一些农民一旦从农信社贷出了款子,能拖就拖,能赖就赖。“流行”的想法是:银行里的钱多的是,哪里差俺这一点?俺贷的这点款,不过是从大黄牛身上薅了根毛!结果,你“薅”我也“薅”,直“薅”得两败俱伤———一方面,放出的贷款大量呆滞。在全市农信系统56个独立核算单位中,亏损的达43个,不良贷款率在1997年竟然突破了32%,虽然经过多次清欠“大会战”,到2000年仍高达18.86%。

  因为惜贷、惧贷,农信社7个多亿趴在“窝”里不敢动,利差损失一年就达九百多万元;而另一头,许多农民求贷无门,眼瞅着致富机会从身边流失。

  小额贷款就像取自家存款一样方便

  这年8月,东营区农信联社决定评选信用户。他们与各村合作,对农户进行信用评定,信用级别越高,享受的信用贷款额度越大,利率在国家规定的浮动范围予以最大优惠。如果是5000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信用户不用担保,不用抵押,可直接办理,手续与取自家存款差不多。与此同时,信用联社在无逾期、无呆滞、无呆账、无拖欠利息的“四无”村中,评选信用村。

  2000年11月8日,东营历史上第一个信用村在史口镇万家村挂牌。信用社现场办公,为信用户发放无担保贷款四万多元。贷款户们或种植大蒜,或养殖波尔山羊,纷纷走上了致富路;再之后,全村一百多个信用户,拿着信用社的贷款搞起特色养殖,人均收入增加了上千元。最多的一年,信用社共向万家村放贷三百多万元,无一呆滞。

  文明信用户既要过资信关又要过群众关

  农信部门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东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经过一年试点之后,2002年3月,市文明办与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联合下发文件,名为《东营市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实施办法》,详细规定了文明信用户、信用村的评价条件、评选程序等等。市、县、乡(镇)三级领导小组随即成立。

  评选动员过程本身,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过程。在广饶,全县遍发《信用读本》、《诚信文明手册》,并广泛征集文明诚信歌谣、口号、格言;以文明诚信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在广饶文化广场连续举办了70场,观众达二十多万人次!在垦利,各村庄建立“文明诚信一条街”,让诚信做人、诚信兴业的理念,深入到千家万户。

  在评审时,第一是资信关。在接到申请后,农信部门通过信贷人员调查摸底,弄清该农户的社会信誉、经济状况、还贷能力等,然后,与乡镇评定小组一起对其划分资信等级。

  第二是群众关。通过资信评估后,村初评小组还要“过堂”,那些违法乱纪、打架斗殴、邻里不和、不孝敬老人的,在这一关要被淘汰出局。初评结果,还要在村务公开栏里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如果谁认为初评不公,既可以到村评审小组反映,也可到乡(镇)、县(区)评审小组投诉。

  文明信用户并非一评终身,而是动态管理。如果谁家没有按时还贷,或者行为与“文明”二字相悖,就要取消其称号。如遭遇摘“牌”,那要比当初没有评上还要丢人。

  就是把楼房卖了也要先还贷

  “文明信用工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在东营区史口镇刘三村,出现了感人的一幕:村民集资为他人还贷。一位村民从信用社贷款3万元搞经营,结果血本无归,无力还贷。这时,村委会主任王连华出面了,他与另外6人替这位非亲非故的村民偿还了贷款。在记者采访时,王连华表达得很朴素:“这为了我们自己。如果不还这笔贷款,俺村就评不上‘文明信用村’;坏了村里的信用,失去信用社的支持,发展就难了。”

  更让人感动的是,河口区四扣乡一位叫马凤武的村民。在重病时,他一直挂念着家里在信用社的二十多万元贷款,再三叮嘱按时还贷。老人去世后,在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份遗书,老马放心不下的还是还贷。他在遗书中写道:“第一必须先还银行的贷款”,如果到时候还贷确实困难,就把楼房卖了。

  ……

  “文明信用”活动的开展,唤回了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曾经失落的信任。信贷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农村,既为农民致富提供了宝贵的血液,也促进了农信部门自身的发展、壮大。2005年,农信系统涉农贷款余额近七十亿元,比活动开展时增长了5倍,不良贷款率却由18.86%下降至2.66%,全系统由亏损791万元,变为实现盈利1.78亿元,综合业务考评在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管辖的山东、河南两省,连续4年名列第一。曾经的“两难”———农民贷款难、信用社经营难,变成了“双赢”。

  诚信,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采访手记

  东营坐拥中国第二大油田,人均收入高居全省之首,正可谓富得“流油”。然而,农村却一直是东营的“短腿”,在改革开放后的17年间,这里农民人均收入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作为威海市的扶贫对象,被“扶”了不少年。

  到2005年,该市农民人均收入达4602.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72元。当然,促成这个进步的,是一种“合力”。但它的文明信用建设,以及由此带来的农信部门的大力支持,肯定是这个“合力”中的重要一“力”。到目前,该市共评出13个“文明信用户”,949个“文明信用村”。东营市市委书记石军总结说:文明信用建设,达成了农户与农信部门的双赢,是一件莫大的好事;但更令人高兴的是,农村新风的培育和新型农民的培养。因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己。一个讲究信用的地方,将是进入市场最管用的通行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