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恶搞中建立的平民话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12:30 生活报

  执笔 刘涧南 初阳

  编者按

  如果说2005年最火的互联网词汇是PK,那么2006年最火的互联网词汇很可能是“恶搞”。

  恶作剧算不上新事物,但当它插上网络技术的翅膀之后,其影响力就变得一时难以估计。恶搞作为一种日益大众化的“语言”,它的嘲讽让无心者大笑、有心者动容、心虚者汗颜。与此同时,恶搞也成为滋生网络侵权的温床,著作权、肖像权无一幸免。网络恶搞是不是可以肆意妄为,玩过火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在保持轻松幽默的文化特质的同时,恶搞所要把握的度在哪里?也许现在讨论这些问题还为时过早。可以肯定的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太严肃,正儿八经的生活确实让人太累了,一些搞怪的、轻松幽默的东西很容易引起共鸣。而互联网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再加上惊人的传播速度、精彩的恶搞作品,不流行都难。

  本报观点

  恶搞:只有开始,没有结局

  什么是恶搞?恶搞就是拿大家早已熟知的事情开玩笑。喜剧的效果就在于出人意外,所以往往越出人意外就越见成效。我们以前管这叫幽默,后来叫做搞笑,现在就直接叫“恶搞”。当然,幽默、搞笑和恶搞似乎有程度上的差别,只不过,到底哪些算幽默、哪些算搞笑、哪些算恶搞,全在立场的不同,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其实恶搞是一场早已开始的游戏。《三国演义》似乎就是对《三国志》的恶搞;《金瓶梅》恶搞了《水浒传》;《西游记》恶搞了大圣三藏的经典。以此言之,四大名著都脱不了恶搞的干系。只不过,自己恶搞了之后,便免不了被别人恶搞。几十部续红楼当然是对《红楼梦》的恶搞,更不必提当代的“水煮”。《大话西游》是典型的恶搞、《功夫》也是对武林的恶搞,据说电影《霍元甲》也恶搞了霍家的先人。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只不过,到了那个层次,就叫做“大话”或者“戏说”,古人管这叫“演义”,现在的平头百姓就管这叫“恶搞”。

  简言之,恶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也是有文字以来人们乐此不疲的兴趣,又似乎是一时间难以消亡的事情。

  如此说来,难道只有文人和名人“搞”得,老百姓就“搞”不得?断无此理。然而,习惯于做权威状的精英们有些不爽,因为习惯了自己恶搞,还不习惯被别人恶搞。当大导演做愤怒状时,他显然忘了,那些人如风筝、跑赛火箭的情节,足以算得上恶搞的顶峰,你不能因此说自己卑鄙,顶天了说自己在“演义”。

  有人以为,恶搞的兴盛证明有一个“恶搞联盟”,其目的在于“先解构后归顺”,意思是先恶搞,然后道歉,最后“被招安”。似乎郭德纲的道歉和胡戈的走红便是证明。此言差矣。

  没有什么“恶搞联盟”,也没有必然的上梁山和被招安。正如你不能说,《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神话》和《无极》之间有什么联盟,小小网民中间的恶搞也不可能有什么“联盟”。而道歉恰恰是一种独特的现象,说明我们对大众话语还处于适应期。至于所谓“归顺”,恶搞的命运只有一种归宿,就是归顺于时间的评判,此外并无可归顺。

  因此所谓恶搞,或许有一个不知何时开始的开始,但并不会有一些人期盼的结局。

  恶搞面临盛极而衰

  胡戈红了之后,各种恶搞随之盛行。然而,人们很快看到了这种新兴娱乐模式的盛极而衰。

  首先是当恶搞作品企图从网络登陆电视的尝试,暴露了自身的先天不足。胡戈领衔策划的综艺栏目《三国演艺》从浙江影视娱乐频道被撤下。本期望可以借助恶搞火上一段时间,不料人们发现这位恶搞大师因为前一段时间用力过猛,已经江郎才尽,所谓的恶搞徒具形式,牵强附会,观众实在笑不出来。

  实际上,一个有趣的恶搞作品,讲究的是创意、贴合时下的热点、又能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让观者为作者匪夷所思的想法所折服,这样的恶搞因为充满机智和幽默博得了观众的会心一笑。如果按照固定套路企图批量加工,那就没人买账了。

  其实,胡戈们遭遇“滑铁卢”不仅仅是因为忽略了技术含量,另外还有题材枯竭的问题。一些人试图用扭曲红色经典和红色偶像来挽回恶搞作品的颓势。结果仍然没有找回一如既往的会心大笑,收获的更多的是质疑和反对。恶搞“红色经典”从“另类解读”杨子荣到让潘冬子参加歌曲大奖赛,再到给董存瑞“披上灰色外衣”,歪曲英雄,否定历史,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这已经离开娱乐太远了。

  以上种种说明了一个道理,热衷于恶搞的创作人员也应该弄清自己的定位:恶搞是一道开胃的小菜,偶尔品尝挺爽口,但要当饭吃,就不行了。当然,即便是开胃小菜,也要注重技术含量,要靠机智和幽默取胜,而不是哗众取宠。

  挑战经典:恶搞西游无极限

  恶搞在什么时候算是娱乐,在什么情况下就是作恶,实在是很难界定的事情。但是,受众的感受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古典名著《西游记》脍炙人口,但追踪溯源,《西游记》本身也属于“恶搞”的范畴。其中人物,上至玉皇大帝,下至十殿阎君,西到佛祖菩萨,东到所谓敖来国,无不成为被调侃的对象。佛教道教历代神仙,唐朝的皇帝和历史也都被嘲弄了个遍。然而人们对此毫无恶感,反而喜欢得不得了。

  到了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却是对经典的恶搞了,开始人们不习惯,现在反而又习惯了,从看他的调侃,到“追认”他是“后现代”电影的鼻祖,人们的习惯又来了一个转变。此后,种种《西游记》题材的电视剧连篇累牍,连美国人也拍了《西游记》,也都免不了“戏说”和恶搞的嫌疑。

  如今日本人也忍不住要掺和进来。今年年初,日本电视界第一宗大剧翻版《西游记》火热登场,成为富士电视台史上首播收视率第四高的连续剧。但是国内观众看了之后很不自在,发现其中恣意恶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而强烈不满,一些观众和专家还呼吁成立专门的国粹保护机构,对民族文化精髓进行保护。

  日本是怎么恶搞的呢?据说有几样非常“不靠谱”的设计:一,唐僧从男人变成女人,并且爱上了孙悟空!二,孙猴子高大,猪八戒瘦弱,沙僧精明强干;三,孙悟空没有筋斗云,飞来飞去用滑板,九齿钉耙变成了五尺钉耙;沙和尚的禅杖变成了二把叉。如此恶搞,也难怪中国观众恶气冲天了:这哪里是《西游记》?干脆叫“日本游记”好了!

  我们自己恶搞也就罢了,日本人恶搞我们的国粹,也难怪中国人不舒服。这好比中国人拿《圣经》来恶搞,欧洲人也肯定是不答应的。至于怎么保护传统的经典不被人随意地恶搞,那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武林外传》的恶搞和说教

  《武林外传》还真有点儿意思。有新时代的恶搞精神,还有一本正经的说教。每个故事都有很多瞎搞,比如最近cetv-3放的那集就涮了张艺谋和《英雄》一把,(“第五代的大师”啊!)。其实故事本身基本上就属于以前教小朋友的那种,犯错误—大家想办法顺着他让他得到教训—讲道理。每次都有一个人最后做一个总结陈词,通常是掌柜的或者老白。恶搞和说教转换得有点儿太突兀,觉得特不习惯,每到这个时候都有些不好意思看。这年头,一本正经的讲道理会被鄙视的。

  去年《新京报》蒋方舟小朋友的专栏《邪童正史》也是这个格式,先讲个历史故事,然后这么结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虽然这些道理都不那么像个道理。

  《武林外传》受欢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边恶搞一边说教,说教就变得容易接受。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