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香港大学生支教在湘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4:0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洪克非 实习生 杨诗琪

  “巴黎这个单词你已经记住了,可是你知道它在哪个国家吗?”潘嘉琪问。班上孩子的回答让她啼笑皆非: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巴黎在美国,知道是它是法国首都的寥寥无几。

  “这样学单词有什么用?”潘嘉琪叹道,很多学生单词背得不错,但对英语兴趣不

大。

  2005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应届毕业生潘嘉琪和其他9名来自香港的大学生一起,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德夯地区的矮寨中学、河溪中学和马颈坳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和潘嘉琪在矮寨中学支教时的情况相同,其他9名同学也有很多困惑和感慨。

  “学生认真听讲,并不代表能认真接受,老师应该侧重激发他们的兴趣。”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谭慧欣发现,内地的教师工作非常讲方法,讲究秩序和纪律,但似乎不重视对学生的内在启动。她把自己教的英语课变成游戏互动的体育活动。

  “我们给他们看照片,做模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潘嘉琪认为,上英语课让学生看实物、图片,讲故事和笑话是必要的,否则学生有可能会指着斑马叫“elephant”(大象)。

  孩子们爱上香港老师的课,因为这些年轻人“讲得有意思”,“老师不凶”。

  “他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矮寨中学校长高拥军说,这些香港青年给当地教师带来了相当的触动。

  在马颈坳中学支教的李树荣发现,当地一些教师对差生几乎不管。“在香港,不论学生成绩是好是差,老师都能一视同仁,总会表扬成绩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点,比如运动、音乐。”

  另一名支教学生周希莉认为,这与当地升学压力过重有关,“为保证升入高中的人数,这些老师不得不重点抓几个好学生,保证考试时出成绩。”

  更让他们心痛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带着未实现的梦想,过早离开学校。在湘西,辍学率总是居高不下。

  为了劝说学生重返课堂,支教老师们经常翻山越岭,去几十里外的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为不增加当地老乡的负担,他们经常连饭都不吃,空着肚子返回学校,有时一走就是一整天。

  走进贫困学生的家里,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的朱小媚心里总是很难受。许多学生家徒四壁,所谓的“床”,便是地上的一堆稻草。“我担心他们的身体怎么抵得过冬天的寒冷,学生的回答是‘挤挤就过去了’。”朱小媚说,看到这些小脸蛋上的平静,“我感到生命的顽强和更多的责任”。

  在河溪中学支教的谭慧欣已对班上40多名学生都进行了家访。但即便如此,她时不时就会发现班上又少了一名学生。

  谭慧欣认为:贫穷是孩子失学的主要原因——初中生每月20多元的生活费都让许多家庭难以承受。

  潘嘉琪支教所在的矮寨中学,初二还有5个班300多名学生,初三报名时就只有4个班160多人了。至于高中,每个月50多元的生活费,把不少成绩很好的学生挡在大门外。

  他们还发现,当地不少家庭的一贯做法是供男孩子上学,但事实证明,反倒是女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更好,可她们被剥夺了进学堂的机会。还有些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自愿呆在家里,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

  今年春节过后,朱小媚发现班上成绩最好的小玲辍学去温州打工了。“这个孩子特别乖,她才初一呀!”几经周折,朱小媚联系上了小玲,打通了电话,但小玲没有接,只是托人说不愿意回去了。

  马颈坳中学校长黄绍荣说,很多孩子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考大学对这里的孩子确实很难,能上高中的孩子不到10%,能上大学的就更少了。

  周希莉告诉记者,这与内地社会就业的环境有关。她说,在香港,学生读书是十分“有用”的,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月薪平均在5000元左右,高中毕业生则为7000元,而大学毕业生的月薪可达1万元。但在湘西,家长们看不到学习和未来生活的必然联系。就他们现有的经验而言,学习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也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早早出去打工,赚钱才是硬道理。

  本报长沙7月15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