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只有打开眼界才能做明白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5:03 新京报

  高考已过,眼下正是录取阶段,在这个时候,不知有多少考生想上清华大学。暑期开始后,家长带着孩子随旅游团去清华大学参观的日近两万,但是,清华大学教授在国家图书馆所作的展现学科全景、描述专业未来的公益性学术报告,却很少有高中生和家长去听。这是为什么呢?

  有多少孩子上了大学后,一两年还不真正明了自己的专业是干什么的,它在人类整

个的知识构成中的位置;不明了学科、专业的前景是什么,不明白自己在这(职业、人生)之中应做什么。最后,几年下来,甚至是硕士、博士学位到手,却感叹误入歧途。人只有打开眼界,才可能做出合乎自己利益、主张和价值取向的选择,只有打开眼界,才能做一个明白人。而现在有些年轻人心浮气躁,要的只是学位、职位、名分,而不是人品、学识和能力。

  在国家图书馆东502多功能厅举办的这个不定期的学术报告,在六年前曾被媒体称为“顶尖级无报酬学术讲演”。报告人、评论人都是国内外有名的学者;报告与一般学术报告不同的是:它不是一人讲,众人听,听众是参与者,听众与报告人、评论人三方互动,或提问,或回应,发表不同意见,相互砥砺启迪。

  更重要的是,报告的设计是讲给非本专业的积极参与者听的,因此,它是个公共平台,跨越学科、专业、职业、年龄、身份的人会聚一堂,它与我们在大学中倡导的通识教育,倡导的以问题为先导的研究途径和知识产生方法是相关联的。六年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学者们,先后在这里作为报告人、评论人,就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理念与参与者交流,内容涉及教育、法律、中国社会转型等。

  六年前,报告以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的“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开始,近期已讲过“清洁生产:理念的深化与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可持续科学观:有限与无限”等,从中可见报告策划的主旨。在近几期社会科学和诸多工科的题目中,评论人有社会学家沈原、孙立平等,有科技史学者刘兵、自然科学博士李浩、经济学家石小敏等,又可见讨论所涉内容之宽泛,参与者视角之多元。

  报告的设计策划原为青年人,而现在不少青年人却日渐功利、世故,与之相比,报告的评论人称自己“人到五十还‘愤青’”,报告的策划人说自己年近六十“童心未泯”、“良知未泯”。在这个变化急剧的时代,在一些年轻人看来,年长者是不是特别可笑呢?对比我们年纪小一些,甚至是小一两代的人,我们并不想教导你们该怎样做,因为我们曾被教导得太多,但我们却愿把自己所知、所思、所想告诉你们,使你们能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判断和选择。当然,这是按照你们的标准,而不是按照我们的。

  □李楯(清华大学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