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保遗与保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6:00 光明网
朽木

  从今年起,我国有了自己的“文化遗产日”。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为肇始为标志,一个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节日从此诞生。当然,这个“国家意志”是充分体现了国民意志和国家实情的重大决策。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又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兵马俑、

京剧、黄梅戏……诸如此类,构成了中华文化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家族。如果把国家定义的“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形式、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有关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等等”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都算进去,将我国各地的这些“宝贝”都算进去,毫无疑问,我们是当之无愧的“遗产富翁”。

  但我们真的是“遗产富翁”了吗?

  是。又不是。说“不是”,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遗产、这些宝贝的轻视甚至漠视,说白了,就是文化遗产保护乏力——更不用提“文革”那场对于人类文明的大劫难了,多少优秀文化遗产遭致荼毒以至灭顶之灾?!即便这些年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缺乏力度的。就观念来看,总以为那是“软任务”,抓GDP才是大事,总认为这个工作是花钱的;就投入来看,更是问题多多,经费严重不足。因而,说句不中听的话,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遗产富翁”,有时实在像个“穷光蛋”,甚至“败家子”。

  盛世护宝。现在,中央下了决心,“文化遗产日”也脱颖而出。这,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我们国家的文明建设,都无疑是一件盛事、好事。近一段时间,各地掀起了一股“保护文化遗产热”。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发文开会,予以强调;有的运用媒体广为宣传,提升其“值”;有的认真“清仓查库”,做好文化遗产摸清底数的盘底工作;有的抓住契机,及时履行有关国家级、国际性“申遗”申报工作;有的则是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及时投资予以“抢救”和保护……所有这些,令人惊喜。

  但喜中有忧。最忧者,怕刮“一阵风”,怕“水过地皮湿”,甚至地皮还是干的就“五分钟热度”转瞬消退。君不见,有些地方抓紧利用“世遗日”报项目要经费,但经费到手后的工作却查无音讯了;有些地方将刚刚着手进行的统计盘底工作又放下了,据说又有更紧迫的事儿要做;有些地方保遗的余温尚在,就又在筹备利用暑期“开放”一些名胜来赚取“旅游GDP”了!总之,保遗如何“保温”,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的问题。

  这一现实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首先要领导重视。其次,一定要有有硬措施,要统筹协调,制定本地本单位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案,区别轻重缓急,予以经济和其他投入。第三,要有制度保证,而不要兴之所至便大轰大嗡,“兴意阑珊”则偃旗息鼓甚至热情降至“冰点”。同时,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一定要依法严肃查处。第五,深入持久搞好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总之,我们这些“文化遗产富翁”们,肩上的担子很重,任重道远。我们的保遗,一定要持之以恒,落在实处,而不要一曝十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