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圣 球 之 缘5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8:40 淄博新闻网

  布拉特在国际足联百年庆典时说,足球运动强调团队精神,要求大家要克服困难,团结一致。

  并不是每一个球员都会成为球星,并不是踢球就会使一个人走向完美。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灾难,足球都会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充满无穷的魅力,我们的目的就是把足球带给整个世界,带给男男女女,带给所有人,不仅是带给富人而是带给所有的

人。人人为足球,足球为人人。纵观现代足球百年风云,曾经演绎了多少梦幻般的故事。因世界杯的胜利,让南美和非洲的小国顶戴骄傲的光环,让二战后重创的德国增强复兴的信心。也因足球的魅力和因缘,让曾经兵戎相见的对立者在绿茵场上握手,让存有历史芥蒂的两国联手合作举办世界杯。足球就像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论述奥运那样,她展示了人类最卓越的精神和品质,超越了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性别、国籍等种种差异,运动员们齐聚一堂,以个人和集体的力量不断挑战新的高度,不断创造新的纪录,为促进世界和谐与相互理解做出了表率。足球的这种精神和品质,完美地契合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道德箴言。

  正在筹备中的北京奥运会,无疑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无穷的信心和力量。奥组委确定的会徽、口号、吉祥物,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元素,也表现了鲜明的现代人文精神。北京奥运的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并没有单独强调中国概念,而是表现了世界融合的理念和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在逐步形成一种共识,即世界是个大家庭,人人都是大家庭的成员。这就是和谐的思想基础。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蹴鞠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如同我们发明了火药、指南针一样,已经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继续延续着她的生命,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今天,蹴鞠的生命,在于现代世界的足球。只有“起源”这样一种联系,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不能把蹴鞠只是看作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

  中国从开始用脚踢球这种游戏,历经二千多年的演进变化,创造了多彩多姿的蹴鞠文化。然而随着清王朝末期的衰弱,这项运动亦逐渐消退。今天,古代的蹴鞠成为世界足球的起源,为古老的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我们当为之自豪。虽然我们今天无缘世界杯,但相信只要心怀梦想,锲而不舍,中国在足球这个大家庭中,一定会有更重要的位置。

  “足球起源地”的学术研究还远未结束 “我曾向欧洲的记者讲过,足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已经是一个铁论。现在还必须要说,对起源地问题的学求研究,还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不仅要研究中国,还要研究外国,在比较研究中进一步奠定起源地的地位。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对足球起源地问题的学术研究,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在进行,而且不断出现一些似乎正确却又互相矛盾的说法。

  中国的史学家,国家的体育主管部门,国际足联的专家,对足球起源的研究是谨慎的,郑重的。国际组织认定足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蹴鞠又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是一个完整的认证过程,是在世界广泛的学术研究基础上确定的,当然也包括古代和现代足球的联系。

  在2004年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博士说,在国际足联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后,对中国足球发祥脉络的科学探讨则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体育史学、考古学和齐文化研究领域的36位专家学者,以历史文献对“蹴鞠”活动记载最早、各历史时期对“蹴鞠”活动记载不间断为主线进行了考证。专家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古代蹴鞠(足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

  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委主任袁大任郑重地向媒体讲,此次论证会论证较客观,论据较翔实,结论与多年来我国史学界、足球界对足球起源地的研究成果相吻合。搞清楚足球发展的历史渊源,将有利于中国足球和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国足协副主席张吉龙对起源地的论证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一历史性的结论不仅进一步明确了足球的发源和形成地,使国际足联关于‘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的论断得到了确认,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对中国古代蹴鞠历史演进过程的深入研究,将关于足球起源和演进的研究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和层面,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足球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国人对中国足球运动的信心。对足球起源与形成地的研究、论证和确认,是我们对历史和国家利益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临淄乃至淄博和山东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在新闻发布会致辞时讲,作为中国史书记载最早最实的蹴鞠运动发祥地,作为创造了齐文化辉煌的齐国故都,淄博市及临淄区给予了高度关注,组织力量挖掘研究历史资料,坚持尊重史实、尊重科学、注重证据,并成功地举办了权威性的专家论证会,取得了国内体育界、足球界、史学界专家对足球起源于淄博临淄的一致认同,最终获得了这个美好的结果。(岳长志)(待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