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惊闻滑稽戏要当"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9:37 东方网

  陈云发作品集人世间无奇不有,譬如:一个人明明身强力壮无病无灾,却硬要社会承认他(她)为“先人”,这个人不是脑子出了问题吗?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是不缺的,手头就有一份报纸,称上海曲艺界的一些“专家”近日一本正经地在呼吁,提出“滑稽戏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见7月13日《劳动报》文化版报道),此言一出,不由使人大吃一惊:上海的滑稽戏怎么啦?成“遗产”啦?

  滑稽戏今年几岁了?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流行的滑稽戏,其源头有二:一是文明戏即新剧,二是传统的民间说唱(不是现在以黄永生为代表的上海说唱)。所谓传统的民间说唱,是指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1920年,民兴社文明戏剧团在苏州演出,应苏州某军阀之“请”要去唱堂会,因团内其他演员不肯前去,联系人只好私下约请王无能和张冶儿前往,两人无法演大戏节目,只好学各地堂馆小贩方言动作和地方俚语逗趣,想不到大受欢迎。此后,王无能与同团演员钱无量搭挡,经常以这种滑稽表演的形式在上海各家堂会及公共场所演出,竟逐渐发展为一个曲艺品种:独脚戏(独角戏),并带出了一批滑稽演员,还进军广播电台演出。上世纪40年代初,王无能等去世,滑稽演员江笑笑、杨天笑、赵宝山、仲心笑等采用文明戏体制,演出了一部有故事情节的整本大戏《一碗饭》,这是独脚戏、小热昏等发展为滑稽戏的第一部大戏,随后又成立了滑稽戏的专业剧团,至解放前夕,艺人们创作演出了一大批真正的滑稽戏,如我们熟知的《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钉巴》、《小山东到上海》等。滑稽戏真正成为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并发扬光大开来,是在建国以后,其创作、演出进入黄金时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滑稽戏《滿园春色》、《滿意不滿意》、《一千零一天》、《笑着向昨天告别》等甚至成为戏剧经典剧目。文革中滑稽戏虽备受摧残,但清算了“四人帮”罪行后,滑稽戏又很快发展起来,创作演出了大批优秀剧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苏州、常州、无锡、杭州等各滑稽剧团都有大批优秀剧目问世,这些新创作的滑稽戏,有的获全国性大奖,有的拍成影视片,由于人们都非常熟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这几年,滑稽戏在上海、常州、杭州、苏州等地仍不断演出,仅上海就有“上滑”、“人滑”、青艺三家知名滑稽剧团,拥有一大批著名的老中青艺术家。滑稽戏的舞台剧目创作也相对比较丰富,而且还在广播电台、电视荧屏上占有一席之地,滑稽电视系列剧更是拥有大批固定的观众,如“滑稽王小毛”、“红茶坊”、“老娘舅”、“毛头”等已成为著名的品牌。按我的看法,滑稽戏就其“阅历”、活力、现状、观众欢迎度等看,它的艺术生命年龄也就是三、四十岁,即从“青年”向“壮年”过渡的阶段吧。

  现在再来说所谓“文化遗产”问题,我认为,遗产者,应是前人创造的东西,即先人所遗之意。能列入文化遗产的,是指某一前人留下的文化产品现在濒临毁灭了,需要今人采取措施去保护它了。因此,凡被列入文化遗产的东西,都是属于生命力微弱的东西。没听说过生龙活虎、充滿活力的强者需要人家施以保护的。昆曲就是属于需保护的遗产,因为它的“年龄”大了,剧目、唱词、曲调、节奏、演出方式等都比较“老”,不易为今人接受,不可能有大量观众,不可能靠演出养活自己,所以才需要“保护”。而滑稽戏呢,自己完全能养活自己,而且活得很滋润,艺术还正在处在发展时期(如近期出现的电视戏说剧《武林外传》,实际上就是普通话版的连续滑稽戏),怎么能被称为“文化遗产”?所以,要求把滑稽戏列入“文化遗产”,于情、于理、于实际情况都不通。

  其实说穿了,滑稽界想把自己列入“遗产”,无非是想争取一大笔遗产“保护费”,像昆曲那样,想吃“嗟来之食”。但是,这么做,对剧种本身有好处吗?没有。我以为,正处于“青壮年”的剧种,如果给许多喂养的钱,会把剧种养懒了,会让剧种变成“八旗子弟”,有了钱,由国家拿钱养着,就不会肯努力干,不会去积极演出,也就不利于促进剧种创作和艺术探索发展。现在一些戏曲剧团由国家出钱养着,有的演员一年演不了几场戏,排新戏收不回成本,越演越亏,剧种处境已经与昆曲差不多了。相反,上海的滑稽戏由于国家没有包养,需自己找饭吃,反倒颇有生命力,演员在舞台上、荧屏上频频演出,每位滑稽演员一年演出二、三百次(出)是很平常的事,像王汝刚、钱程、毛猛达等这批进入中年的艺术家,非常活跃,他们的演出场次、剧目数是其他戏曲界同龄演员的好几倍甚至数十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滑稽戏的青春活力,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不“包养”的剧种,比养起来的剧种更有活力。

  滑稽戏不是古老、濒危的文化遗产,是“朝阳文化现产”,所以,我劝滑稽界的人士千万别去让剧种争当“遗产”,上海也不宜去把滑稽戏申报“遗产”。有关专家也别再进行这类“呼吁”了,这太愚蠢、太无聊了,劝剧种享用“嗟来之食”,是要剧种早日走向消亡、走向博物馆,不是对剧种的爱护。


作者:陈云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